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據元素、海洋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基礎研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濤、歐陽日輝:數據要素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既直接創造社會價值,又通過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融合,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勵效率,能夠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數據要素能夠促進規模報酬遞增。數據在不同場景、不同領域的復用,推動各行業知識的相互碰撞,不同類型、不同維度的數據融合,推動不同領域的知識滲透,產生新知識,創造新的價值增量。數據要素能夠推動科技創新。借助高性能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將數據科學和計算智能有效結合,利用AI技術學習、模擬、預測和優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可以更精準快捷地解決許多科研問題,加快推動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數據要素能夠推動產業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據要素能夠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通過對數據要素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可以降低信息交互偏差和要素交易成本,推動創新要素流向高生產效率、高邊際產出的企業和行業,打通“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從而實現要素高效配置。數據要素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數據要素與技術、人才、管理等傳統生產要素的融合不斷加深,能夠通過業務流程優化、服務水平改善等提升生產率水平,驅動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讓生產要素不斷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環節。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步:維護海洋秩序,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徐步認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建設和呵護美麗繁榮的海洋家園提供了中國方案。堅持多邊主義,共同維護海洋秩序。中國主張各國團結起來,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大家共同商量、共同制定、共同完善相關治理規則。堅持對話協商,共同促進海洋和平。各國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進互信,加強海上交流對話,深化海軍務實合作,走互利共贏的海上安全之路。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海洋經濟。世界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海洋經濟的繁盛,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和海洋經濟合作,能夠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重要動力。中國致力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通過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共建藍色伙伴關系,積極搭建海洋合作平臺,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進海洋福祉。堅持生態優先,共同保護海洋環境。要從有利于人類長遠發展進步的角度出發,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反對破壞海洋環境的行徑,共同為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擔當盡責,永葆海洋清潔美麗,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摘編自《人民日報》
【黃群慧:統籌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形成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通過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進一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形成有效的科技人才發現、培育、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要求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引進國際高端生產要素,推進國內相關重點領域的改革深化,進一步破除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過推進深層次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好利用我國強大生產能力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榮:抓住發展高質量基礎研究的關鍵要素】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指出,發展高質量基礎研究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全力推進這項工作落地生根,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三個關鍵要素?;A在于人才。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正是得益于一大批基礎研究人才的涌現,我國在航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量子信息、能源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為做強基礎研究構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后備人才“蓄水池”,必須下大力氣打造高質量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核心在于創新。當前,基礎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對象日益復雜,科學研究范式加速轉變。應緊跟乃至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改革基礎研究的組織模式,積極推動科研范式轉型,加強重大平臺構建,深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勇闖科研“無人區”,占領科技“空白點”,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使命在于服務。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著力進行突破,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ü饷骶W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