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網信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有何變化?人工智能時代對互聯網發展帶來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廣大領導干部如何應對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對于這些問題,光明網特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金兼斌進行解讀。
?
光明網:2016年,您參加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您當時的發言主題是什么?從那時到現在,您覺得我國網信事業有什么發展變化?
金兼斌:我那時候的發言是圍繞“加大網絡安全培訓力度,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展開的,當時的場景我仍然記憶猶新。這么多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我國始終致力于推動互聯網發展和治理,引領我國網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感觸最明顯的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網絡空間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的推出,以及針對網絡亂象的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的開展,我國網絡綜合治理效能大大提升,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其次,5G、算力、移動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顯著提升了我國軟硬件基礎水平與網民的軟硬件使用水平和素質。網信事業不僅適應了新的挑戰,還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互聯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廣大網民能夠更深入地享受互聯網的便利。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近年來,核心技術突破問題有了很大進展,我們在穩步推進解決“卡脖子”問題,積極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應用、集成電路和量子計算的發展等,都是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重要進展。我們在算力網絡、數據建設、人工智能發展等方面發展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進行了許多前瞻性的戰略布局。這些技術不僅為網信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保障,還對國家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在不同時代和技術條件下,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正在不斷變化。比如,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激發當前社會和生產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高質量和高水平生產要素,例如新的算力和數據資源等。這些要素在當代社會尤為關鍵,而網信事業的發展正是與這些新生產要素高度契合的。
光明網:人工智能是當前技術發展與突破的重點領域,在您看來人工智能將給我們網信事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金兼斌:人工智能目前正處于關鍵的發展階段,可以預想到其對網信事業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的推出,標志著人工智能發展從“窄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早期階段。所謂“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轉變。從軟硬件等基礎設施到具體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都在塑造網信事業的未來。
人工智能為網信事業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復雜挑戰。需要握緊方向盤,防止技術在高速行駛中偏航,保證其穩健良性發展。
首先,人工智能將推動網信基礎設施的升級,包括帶寬和計算能力。人工智能的高級應用需要強大的計算支持,也會帶來網信軟硬件基礎設施的快速升級。其次,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已經突破文本,能生成圖像、音樂、視頻等,在工業化后更會以指數級速度進化。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政府更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公眾意見,優化社會治理和政策制定。
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挑戰。從個人來講,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可能在短期內提高了效率,但長期可能削弱個人的學習和發展能力,也可能引發技術過度依賴導致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增加社會不穩定性。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管理需求。例如,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加快內容創作的速度,我們卻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辨別這些內容是人工創作還是機器生成。類似地,信息雖然變得更加易于獲取,但同時也增加了辨別真偽信息的難度和必要性。因此,技術的發展應平衡效率提升與個人發展需求,防止技術濫用帶來的負面后果。
對社會和國家來講,由于大模型的算法、數據集與側重不同,人工智能帶來的信息繭房可能加劇國家和社會群體間的矛盾與誤解。價值觀和固有成見的沖突可能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不斷固化。人工智能也可能被用來從事犯罪活動,對社會穩定與人類發展生存帶來威脅。對此,2023年中央網信辦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已開始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討論,這有利于確保技術發展遵循全球道德和治理標準,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光明網:您認為應該如何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
金兼斌:如何利用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民,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是了解民意。隨著網民規模的增長,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可以代表廣大民眾的意見和需求。這是領導干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中必須掌握的技能。然而,了解民意的過程中存在不少挑戰,包括如何科學地獲取信息以及如何鑒別信息的質量與真實性等。領導干部需要識別和感知真實的民意,這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其次是利用網絡進行社會治理創新。互聯網是推動政策落實和社會治理的有效手段,以往建立的辦事規程其實與特定時期的網絡發展水平相關,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智能化技術的進步,治理和服務的流程需要不斷優化重組和創新以適應新的發展。(光明網記者劉夢甜、實習生唐術喬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