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字實錄】
旁白:“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道出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血脈。
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晰地表達出北疆(地區)參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進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自覺意識、主動意識。推進北疆文化建設,要牢牢堅守中華文化認同,將“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和“七個作模范”充分融入其中,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添時代價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歷史記憶的追溯與沁潤。內蒙古博物院中,收藏著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黃玉龍,而在這一時期,不同地區都出現了相似的龍形象文物。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玉龍、浙江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龍鐲子等等,無不彰顯著各部族間的密切文化交流。
聞一多先生曾說過:“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龍圖騰、龍信仰的出現,彰顯著我們的文化交流超越了血緣和地緣的局限關系束縛。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但終歸于“多元一體”,由此,中華民族共同體就難以分割。
朝戈金(內蒙古大學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化認同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過去和今天我們對它的理解不同,而且這個詞本身是外來的,但是我們自己原來是有認同的。我們即便沒有用文化認同這個詞,我們也是有先祖意識,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們認同我們是中國人。那些認同其實豐富了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活。同時,講大的認同又是和講祖國的命運、跟祖國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
旁白:2021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成立了“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班,通過講學、研討、主題活動等方式,為各民族學生創造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的平臺。
董杰(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班實踐導師):我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班是由56名同學、來自37個民族構成的。這個班里頭我們主要承擔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和實踐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在教室里頭學習理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校內和校外進行實踐教學。通過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切實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旁白:種下石榴籽,開出團結花。內蒙古還啟動實施“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等重點項目,通過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夯實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施行《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織就“法治之網”;2024年到2027年間,每年支持建設25個左右的自治區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等等。內蒙古始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不斷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體系。
展現中華美,賡續中華魂。內蒙古精心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策劃推出中國首檔以長城為主題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長城長》,弘揚長城精神,傳承愛國情懷;打造國內首檔展現黃河魅力、彰顯黃河文化、傳承黃河精神的原創大型文化綜藝節目《黃河魂》,有形、有感、有效,“潤物細無聲”地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納日碧力戈(內蒙古師范大學一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民族團結,文化認同是根是魂。這樣的話,我們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要圍繞一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它是各項工作、各個領域、各個部門的主線。
旁白:基于共同的文化傳承、文化印記,北疆文化凝結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挖掘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潤物細無聲”地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認同力量,有利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