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字實錄】
旁白:“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泵晒篷R精神和“三北精神”是草原兒女在克服困難、戰勝艱苦的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品質,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始終為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納日碧力戈(內蒙古師范大學一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北疆文化里包括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還加上“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這個是內蒙古的一個特色。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要不斷守正創新,繼續發展,走向未來。
旁白: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提出了蒙古馬精神,賦予這一精神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時代內涵。在內蒙古自治區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弘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這兩種精神都強調干勁、拼勁、韌勁,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都展現了一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一種頑強拼搏、敢戰能勝的奮進姿態,這些已經深深融入草原兒女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李鳳岐(國營新華林場退休職工):新華林場1960年建廠,到現在總面積是5.2萬畝,4個分廠,22個造林作業點。原來的新華林場都是沙灘、堿灘、荒灘。從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以來,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項目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項目。
旁白:曾經的林場轄區,“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只見春天籽下種,不見秋天收莊稼”,黃沙漫起,周邊老百姓的農作物都遭了殃。面對“沙進人退”,林場人在沙地荒地上植樹、造林、治沙。遇到再多困難,林場人都沒有選擇過放棄。經過幾代林場人的接續奮斗,新華林場已經有了郁郁蔥蔥的防風固沙林,成了農田的“防風防沙墻”。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類似新華林場的變化也發生在邊墻村。曾經,這里是太仆寺旗墊底的“尾巴村”,2012年以來,在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村子開始“挖窮根”。
正是憑借著這股韌勁、拼勁和干勁,邊墻村蓋起了大棚、成立了合作社,還聚焦旅游業發展,建起了濕地公園、農家客棧等等。如今的邊墻村,一幅美麗鄉村圖景徐徐鋪展開來。
鄉村振興只是內蒙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發展新篇章的一個縮影。內蒙古始終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全面小康目標如期實現,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重大風險隱患有效防范,民族團結局面鞏固發展等等,“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建設取得成果。
在北疆文化的滋養,以及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浸潤下,祖國的北疆,時刻都在發生著令人動容的故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將實打實干抓落實,持續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提供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