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建設、新質生產力、糧食安全、制度開放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秦龍:強調文化主體性,尊重文明多樣性】
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秦龍認為,文化主體性關系到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凝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共識;文化多樣性關涉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匯聚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磅礴力量和經驗智慧。文化主體性強調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以繼承發展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本國本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性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兩個結合”基礎上生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范疇。其中不僅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更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一切優秀成果。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對于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基礎性意義。文化多樣性強調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胸懷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獨立性,又具有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既要強調文化主體性,又要推動文化交流互鑒;既要保持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又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內在地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通。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春敏、黃婧: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張春敏、黃婧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加快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要針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戰略博弈必爭領域強化精準政策支持,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促進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供給。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自主創新,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要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由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創新型領軍企業等創新主體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承載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系統。要推動政產學研資等一體發展,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注重資本賦能,積極培育投資于民營科創企業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早期投資力量。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加大政策供給支持力度,放大政策乘數效應,為推進企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活水。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長全:積極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長全指出,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明確新時代糧食安全要求與重點任務,積極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是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舉措。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面積,意味著既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又要加強對非傳統耕地資源開發利用。需進一步明確產銷區在保障糧食安全中承擔的責任,切實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進一步緩解產銷之間利益倒掛問題。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促進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糧食主產區集聚和協同發展,實現糧食產業增值對糧食主產區的反哺。增單產,是今后我國糧食增產的重心所在。在耕地方面,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完善農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耕地穩產增產能力。在種子方面,優良品種對糧食增單產有很大貢獻,也有很大發展潛力,需強化種業創新和優良品種選育推廣,進一步發揮新品種增產潛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娣:推進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李娣指出,“制度型開放”是我國高水平開放的核心內容,既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也是一次深層次改革。制度型開放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抓手,也是以開放促改革、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跨境電商、數字貿易迅猛發展,5G、人工智能等前沿關鍵技術多點突破、交叉匯聚,推動以工業互聯網裝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服務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各國紛紛搶占新規則、新標準制定的戰略制高點。這要求我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在推動聯合國框架下,共建以制度為基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出更多中國方案;在改革西方主導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貿規則中有更多主動作為;在領先優勢領域,主導全球規則制定權。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制度型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要借鑒和引入國際高標準規則等制度創新成果,深化“邊境后”管理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微觀經營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吸引全球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