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旁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內蒙古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深度,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
在波瀾壯闊的民族發展史上,北疆地區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生活的土地,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不同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加深理解、增進認同、加強依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內蒙古博物院的眾多藏品中,有這樣幾個陶罐,它們有的是玫瑰花紋、有的是龍鱗紋、有的是菱形方格紋、有的是幾種花紋的組合。這是幾千年前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和中亞文化的代表性紋飾,是我國南北方和亞洲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自那時起,在內蒙古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就綿延不斷。
公元前33年,王昭君作為和平使者遠嫁漠北,書寫了一段民族交往和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
馬佳妮(昭君博物院講解員):王昭君來到塞北草原,克服了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的困難,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愛戴,與呼韓邪單于相處得非常融洽,被封為了寧胡閼氏。這代表著這位女子是可以給塞北草原人民帶來和平生活的一位女性。
嚴慶(中央民族大學二級教授,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中寫到,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處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其實我們各民族在歷史上就是珍愛和平的,并且愿意為實現和平而做出努力。昭君出塞是一段歷史佳話,也是各民族的共同記憶,它啟示我們,只有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夠增進平等團結,加深理解和尊重,它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團結的大好局面。
旁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北疆地區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時,也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朝戈金(內蒙古大學北疆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牧民的生活彼此影響都很深。有一些鄉的漢族的牧民去那兒,因為生活了兩三代,都講流利的蒙語,有很多地道的蒙古人,也講很好的漢語。然后生活方式也互相影響。他們的火鍋,比如說里面既有牛羊肉,也有豬肉。從飲食、居住、服飾,各方面都能看出來,文化是交錯融合的。這種融合,其實是讓每個族群或者每個不同民族出身的人都有了那種生活的豐富性。這些地方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北疆文化的一個縮影。
旁白:“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持續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正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守望相助,中華民族才能始終屹立不倒,乘風破浪。
1959至1961年,我國面臨經濟困難,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孤兒院嚴重糧食不足,院內孤兒面臨生存危機,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當即表示將這些孩子接到內蒙古來。從1960-1963年,內蒙古先后接納了3000多名孤兒由草原額吉們照顧,他們被稱為“國家的孩子”。
嚴慶(中央民族大學二級教授,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中華文化中自古就有古道熱腸,助人助己的美德,這也是各族人民寶貴的道德財富。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生動詮釋。守望相助不是單方地給予,也不是單方地奉獻,而是真正的同氣連枝,肝膽相照。這個故事反映了內蒙古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手拉手、肩并肩、心貼心,抵御風險災害,共同渡過難關,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旁白:北疆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和形成的,是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實踐中鞏固和發展的。新時代,我們要加強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教育,珍惜鞏固民族團結成果,深化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團結一致,守望相助,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