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城市更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石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鄭石明指出,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是有機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水平安全的基礎和目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會財富積累越豐富,越有能力將資源投入國防建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從而提升整個社會安全系數,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另一方面,高水平安全是高質量發展的條件和保障。發展的質量越高,面臨的安全挑戰就越大,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安全作保障。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只有牢牢守住發展的安全底線,才能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志彪: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常務院長、教授劉志彪指出,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能夠減少過去粗放發展造成的低端過剩產能,為世界經濟新一輪復蘇與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將推動國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形成新技術、新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增加國內市場對全球商品、服務、資本與人員的需求,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空間,促進全球經濟的平衡與包容性增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中國將步入全球價值鏈、全球創新鏈中高端,與世界各經濟體的關系也會逐步轉向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并存的布局,與發達國家分享創新鏈優勢,由此增強全球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去”尋求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同時,中國將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促進全球生態環境改善,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總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全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羅雨澤:把握機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羅雨澤認為,當前,我國開放發展的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諸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但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把握戰略機遇、贏得發展主動,必須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與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挖掘中西部地區開放潛力,不斷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力。二是積極有序推進服務業開放,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支持外資企業引進新技術、發展新業態,持續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三是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匯聚更多發展伙伴、構建更廣泛的朋友圈,開創國際合作新局面。四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產業、社會發展普遍規律和時代大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為重點,加快推進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合作。五是建立適應高水平開放要求的安全保障體系,堅持在法治基礎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中推進法治建設,實現發展與安全的有機統一。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陸銘、彭沖:協同城市更新與消費升級,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陸銘、南京審計大學聯合研究院校聘教授彭沖認為,協同城市更新與消費升級,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具體而言,一是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充分認識人口密度對消費活力的促進作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都市圈核心區人口密度的“龍頭”優勢,推動實現職住平衡、住游平衡,增強對低收入群體的包容性,對低密度新城新區加密發展,對人口流出地的新城新區則實施減量規劃。二是構建“八爪魚式”都市圈空間形態,構建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通勤圈和游憩圈,帶動都市圈范圍內中心城區和外圍間分工互補,強化消費一體化發展。三是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以城市更新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與重要設備更新換代,提升城市經濟與人口綜合承載力,釋放服務業發展潛力。四是融合線上賦能與線下空間體驗,增加具有體驗感和互動性的空間供給,構建“空間、時間、城市、場景”全新四維關系,激發消費城市的內在活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