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旁白: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創造的富有時代特征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弘揚北疆文化,就要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
在內蒙古革命史上,蒙藏學校被譽為“內蒙古革命的搖籃”,代表了北疆地區深厚的紅色傳統。
李忠杰(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蒙藏學校在我們黨的早期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內蒙古的革命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們黨的李大釗、趙世炎、鄧仲夏等(一些)早期革命者,甚至是領導者,都到蒙藏學校去與學生接觸,給學生講課。所以內蒙古的一些革命青年在這里開始進一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樹立了革命的理想,并且在組織上來說成立了少數民族的第一個(黨)支部。這批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接受了我們黨的主張之后又回到內蒙古從事革命斗爭,成為革命的火種。
蒙藏學校它是內蒙古革命的搖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內蒙古傳播的某種意義上的一個重要的起點,當然也就是內蒙古紅色文化的重要的起點。
旁白:內蒙古作為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為新中國正確解決民族問題創造了范例,并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進行了有力探索。
張惠敏(烏蘭夫紀念館講解員):1957年5月1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大草原上誕生了。烏蘭牧騎把黨的關懷和聲音通過文藝節目送進千千萬萬個蒙古包里,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是“草原輕騎兵”。烏蘭牧騎還幫助牧民們洗衣、做飯、打水井,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朝戈金(內蒙古大學北疆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上烏蘭牧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它的觸角一直伸到最基層、最偏遠的地方。這些是當時的現代傳媒,比如說廣播電視很不容易達到的地方。那這是歷史上的情況。但是這里面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總結,怎么樣用簡便的方式,非常便捷的手段,同時能接地氣,深入到那些(地處)邊遠的少數民族民眾中間,宣傳黨的思想路線。
旁白:如今,以烏蘭牧騎為代表的文藝工作者,創作推出了眾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新時代的優秀作品,如講述“三千孤兒入內蒙”的音樂劇《人民楷模都貴瑪》,紀念革命音樂家麥新的話劇《赤子長歌》,講述脫貧致富的現代戲《同心記》等。通過這些文藝作品,紅色基因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靈深處,不斷轉化為感恩奮進的強勁動力。
紅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鮮明底色和精神旗幟,豐富了北疆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發展活力,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生動見證,是內蒙古各族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講好內蒙古故事、樹立內蒙古形象的重要文化資源。
李忠杰(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應該說內蒙古跟有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了很多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紀念碑;又結合新的形式大力弘揚紅色基因、紅色傳統,比如說舉辦示范班,開展紅色文化的各種宣傳活動,結合紅色文化開展文旅工作等等,應該說都是很好的。那么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通過革命遺址的建設,通過現場的學習教育和感受,進一步感悟當年的紅色傳統。同時,要結合新的形勢,進一步把這樣一個優秀傳統發揚光大,使之在新時代成為我們做好內蒙古各項工作的一個強大的精神動力。
旁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
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新時代,黨領導內蒙古各族人民進行了百余年的奮斗,其中涌現的革命英雄、留存的紅色舊址、陳列的革命文物,都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內蒙古各族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傳承弘揚著偉大建黨精神,積淀了愛國忠誠奉獻的鮮明底色。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不僅可以為北疆文化建設提供豐厚滋養,也為內蒙古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了不朽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