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家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
李紅梅《百年中國協商史話》的出版,體現了作者將宏觀建構與微觀敘事結合起來的學術理路,體現了作者以政治協商為切入蘊含協商民主和民主政治建設之深沉思考的學術情懷。這也恰好與作者出版的另外兩部著作《人民政協誕生實錄》《向北方》形成一體多維的整體邏輯。這本書真實描繪了中國共產黨追求民主、建設民主,發展民主、完善民主的探索歷程,在時間中打開了民主的空間。
在時間中打開民主的空間,意味著不能忘記民主政治建設高揚的理想和走過的路。《百年中國協商史話》關于“國共聯席會議”“國民參政會”“精兵簡政”“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的詳細敘述,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三制”政權建設、協商建國、共同綱領、憲法草案討論、政協協商、黨內協商的透徹分析,既體現了民主理想的牽引作用,也體現了民主實踐的艱辛努力。民主是理想的,也是經驗的。協商、政治協商、民主協商的歷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遠見,飽含著真誠的期待與希冀。
在時間中打開民主的空間,意味著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才能夠有效應對國家建設中的各種挑戰。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黨領導的政權能夠施行進步的民主。《百年中國協商史話》圍繞“政黨協商制度化”、審慎科學決策、“協商議政新格局”“民主懇談”的歷史敘事,一方面客觀認識到政黨內部治理、黨際關系、政黨與國家之間關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也清晰闡釋了民主協商應對各種挑戰的現實功能。協商民主能夠擴大各方面參與主體的范圍、能夠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能夠平衡各方面利益格局、能夠超越分歧形成廣泛共識。民主的實踐彰顯了民主的價值。
在時間中打開民主的空間,意味著民主政治建設永遠在路上,民主發展要遵循前向思維和前瞻指向。“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重大政治理念、是民主政治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遵循。《百年中國協商史話》是對政治協商和協商民主的歷史梳理,但并沒有僅僅停留于對歷史的回顧,而是從民主價值的傳播、民主制度的建構、民主程序的設計、民主實踐的探索等維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建設民主,關鍵是要增加和擴大我們的優勢和特點,而不是要削弱和縮小我們的優勢和特點,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發展民主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歷史是用來反思、用來鏡鑒的。
民主是歷史的,是經驗的,是發展的。在理想的狀況下,人們可以從當代的視角出發,將歷史看作未來,突出歷史對后代的作用。當我們回顧政治協商的歷史、協商民主的歷史時,我們也正嘗試著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刻,整理、分析和詮釋既往的經驗,以期從中得出未來發展的積極思路。在時間的不斷延伸中推動民主的發展,需要繁榮的發展為基礎,需要法治的規范為保障,需要科學的創新為動力。堅持科學與民主、市場與法治,攜手自由與解放、尊嚴與安全、使命與責任、公平與正義,以人為目的本身,才能夠在時間中推動民主前行。歷史部分地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未來的路徑,而把握現實、掌握未來更多地需要形成前瞻性思維、尋求解決未來挑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