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志松(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津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重要要求,為我們提升新時代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確立了科學路徑。“韌性安全”是城市能夠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種內外風險沖擊,具有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快速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安全發展的新范式。
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新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開創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嶄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新論述、新部署、新要求,闡明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新定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對于我們提升新時代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是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要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體現到城市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人是城市的核心,韌性安全城市“為了人民”而建,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根本目標,要把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韌性安全城市“依靠人民”來建,人民既是城市建設成果的受益者和獲得者,也是城市建設與治理的參與者和主力軍,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韌性安全城市治理新格局。
樹立全周期風險防控意識是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風險防控是實現城市韌性安全治理的基本保障。相較于“韌性”,“韌性安全”更強調風險防范和安全管控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要堅持問題導向。現代城市面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事故、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各種復雜的風險挑戰,這就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對多重風險交織疊加問題進行精準識別、超前防范、主動應變,推動實現城市更為安全韌性的發展。要堅持預防為主。風險防控是實現城市安全治理關口前移、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御轉變的基本策略。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必須加強全過程風險防控,實現對各類城市風險的智能監測、精準研判、預防預警和有效管控,切實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優化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全周期管理過程維度,構建事前完備的風險預防機制、事發快速的預警響應機制、事中高效的應急處置機制、事后系統的恢復重建機制。
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多元協同共治格局是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環境建設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要不斷提高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全局性、系統性,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和積極性。要在尊重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將系統觀念貫穿于韌性安全治理全過程各領域,不全面增強城市治理各要素的安全韌性。同時,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是一項需要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復雜系統工程。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良好氛圍,著力構建多元協同共治格局。要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要負責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建立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規劃政策體系。不斷推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重心下移、力量下傾、資源下沉,建立健全基層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網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動基層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在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市場機制的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提高防范和應對風險能力是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關鍵內容。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要提高安全保障和防范化解風險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安全保障方面,要提高決策統籌能力、改革創新能力、打擊防范能力、基礎管理能力、群眾工作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狠抓落實能力。韌性建設方面,要切實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硬件”建設,提升城市防范和應對風險能力。要適應科技信息化發展趨勢,強化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支撐,用智能技術為城市韌性安全治理賦能。風險防范信息監測與預警機制是城市韌性安全治理的重要抓手,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對災害和風險進行動態感知、監測預警能力,建立數字化綜合響應平臺,打造標準化的智慧城市大腦,切實提升韌性安全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