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從現實需要看,我國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同時,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加速演變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大力發展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重塑中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的新優勢。
理解和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需要把握其重要特點。在王昌林看來,新質生產力的“新”的重要一點是創新驅動,相比較于傳統生產力依賴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大量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由新質生產力推動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者的素質、技術進步、數據等投入驅動。“質”包括多重內涵,一是“質變”,新質生產力是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不斷發展帶來的質的躍升;二是“質優”,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要符合新發展理念,在發展的過程中避開環境污染與破壞、資源浪費、貧富兩極分化等“發展陷阱”;三是“質效”,新質生產力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廣泛深刻影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王昌林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的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商業航天、深海深地、新材料等領域前沿技術也快速發展,一批新質生產力賽道正在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正當其時、正當其勢。這些變革在帶來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的同時,也會惠及普通人的生活,如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大幅提高人們溝通、交流、工作的便利性;生物技術的發展既可以為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提供新的治療手段,大幅提高人們的健康質量和壽命,也能夠應用于糧食生產,解決人們“吃飽”“吃好”的問題等等。傳統產業面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變化則要立足自身優勢積極轉型,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為抓手,從“生產產品”走向“打造品牌”,向價值鏈的高端躍升,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正確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傳統與新興、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但歸根結底需要發揮人的作用。王昌林進一步表示,“我們要形成人才培養、激勵與創新研究的良性循環機制。在教育階段進行學生的創新素養和科學興趣的培養。在人才激勵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知識、技術等要素活力,讓各類人才創新潛力、活力迸發。在科技研究環節要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進一步厚植進行長周期、高價值、原創性、突破性研究的創新土壤。”(光明網記者李澍、實習生唐術喬采訪整理)
【嘉賓簡介】
王昌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1991年研究生畢業后到國家發改委工作,曾任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研究,在《求是》《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100余篇,著有《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國重大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等多部著作,曾多次獲得國家發改委優秀成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