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姜榮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7年5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數字絲路”的學理內涵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30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關于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貿易與跨境電商、數字治理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數字合作仍在推進,更多共識持續達成。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10余個國家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北京倡議》,達成加強數字互聯互通、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等20項共識。
作為“數字絲綢之路”的簡稱,“數字絲路”首先是一個源于中國本土、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政策術語。早在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一場以“數字絲路·合作共贏”為主題的分論壇,就曾圍繞如何建設“數字絲路”、構建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拓寬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和空間、促進共同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合作中的數字經濟建設實踐取得重要進展,開始進入學術界視野。有觀點認為,數字絲路就是“數字”+“絲路”,利用數字技術發展貿易。如美國學者錢德勒在其專著《電子絲綢之路》中提出,隨著光纜、衛星及海量電子信息的出現,古絲綢之路上不可能實現的貿易變成了可能。美國外交委員會突破單一貿易視角,將“數字絲路”涉及的領域歸納為四個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前沿科技、數字經濟以及互聯網和尖端科技的國際標準制定。在中國學術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早于2016年就提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DBAR作為以服務“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國際科學計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隨后,中國學術界、智庫界關于“數字絲路”的研究逐漸擴展延伸。
筆者看來,“數字絲路”指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合作發展數字經濟并日益形成基于數字技術和前沿科技的經濟合作網絡和產業生態,具體包括拓寬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領域和空間、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和跨境投資、加強數字經濟國際規則治理和網絡安全合作、加快培養數字經濟經營管理人才等相關活動。
近幾年,全球數字經濟加速增長、數字全球化加快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絲路建設優勢凸顯并日益成為合作熱點和亮點。通過推進數字絲路建設,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數字市場等領域持續深化交流合作,推動相關國家和地區加快數字化轉型,有效縮小數字鴻溝,釋放數字增長潛能,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機遇。
數字絲路建設優勢明顯
有利于縮小數字鴻溝,更好滿足共建國家發展合作要求。實踐表明,數字絲路正在打破長期以來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瓶頸等問題,提供“軟聯通”和市場機會,改善智能物流和支付體系,更好滿足共建國家加快發展生產力、增加就業和促進增長的迫切需求。通過共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智能物流體系等項目,數字絲路帶動更多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實現互利共贏。借助于絲路電商,盧旺達的咖啡,巴西的松子、蜂膠,印度的手工藝品、香料等特色產品已成為熱銷商品,中俄貿易和跨境物流實現跨越式發展。
有利于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幫助中小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獲取更多貿易機會和產業升級能力。以跨境電商為例,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到2.3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5.6%,比全國進出口增長速度高出15.4個百分點。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0萬家,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不僅如此,傳統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后加快創建自主品牌,截至2023年底中企注冊海外商標超過3萬個,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發展,孵化出大量初創企業。
有利于增加低技能、低收入、女性等弱勢人群就業,緩解勞動市場歧視。數字絲路建設為鄉村和偏遠地區人口、低收入人群和女性獲取工作信息、提升勞動技能、融資支持和支付便利提供了更多機會,有利于增加靈活創業就業崗位,拓寬其收入來源。特別是數字技術可以提供居家學習機會和工作崗位,使得女性在照顧家庭的同時,能夠接受勞動技能培訓,獲取靈活就業崗位,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有利于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較少,總體屬于低碳、綠色產業。盡管數據中心等能耗較高,但總體而言,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數字絲路投資、建設、維護和使用成本更低,能耗更少,使用起來更便捷,本質是綠色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絲路建設成果顯著
數字絲路建設已成為共建國家發展共識。自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首次提出建設“數字絲綢之路”以來,“數字絲綢之路”在服務共建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貿易創新發展、促進科技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得到廣泛認可。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席聲明中,“發展數字經濟、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被列為三大主題之一。在高級別論壇上,就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進行了深入討論,涵蓋議題包括: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縮小數字鴻溝;支持建設和完善區域通信、互聯網、衛星導航等信息基礎設施,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加強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和網絡法治領域交流合作等等。
數字絲路建設加深共建國家與地區相關領域合作。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30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關于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提出《“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中國-東盟關于建立數字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倡議》《金磚國家數字經濟伙伴關系框架》等合作倡議。在第三屆高峰論壇期間,同相關參與方共同發布《“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北京倡議》;與35個國家共同發布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經貿合作框架倡議,提供了首個關于加強數字和綠色領域國際經貿合作的中國方案。
截至2022年底,中國推動達成《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中國+中亞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牽頭制定《跨境電商標準框架》。在第三屆高峰論壇期間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聯合25個國家和地區學者發布《構建數字絲路北京宣言》。
此外,相關國際組織和地方政府等也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積極參與數字絲路相關活動。如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主辦、陜西省人民政府承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即將在西安召開,論壇將圍繞“數字互聯 共建絲路”“絲路電商國際合作”“數字鄉村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廣泛交流與討論。
基于前期成功實踐成果,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通過與共建國家和地區密切合作,中國已初步搭建完成從器物、規則到理念層面的全方位數字絲路國際合作框架,共建國家和地區正在成為中國擴大數字領域制度型開放,輸出先進技術、打造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的新高地。數字絲路建設全方位涵蓋基礎設施、商業和政策層面,不僅成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平臺新亮點新引擎,也展現出中國在積極擴大數字經濟開放和推動數字全球化方面的主動進取姿態。
總體來看,作為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絲路建設同樣堅持和遵循開放、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推進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為宗旨。在數字技術不斷豐富、數字化進程加快以及數字經濟全球化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數字絲路正在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持續賦能,成為驅動新一輪全球化加快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