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標志著我們黨關于生產力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產力。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周文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命題。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始終堅持以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和躍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并將這種科技創新上升為更高層次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詳情】
新質生產力具有突出特性
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規律,順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既是掌握經濟社會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大國競爭的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新質生產力系統具有突出的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人本內蘊特性。首先,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驅動特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只有顛覆性、突破性、引領性科學技術的發明、突破、擴散和使用,才能使生產力的能級出現裂變式的提升。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特征的具體實現,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運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其次,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低碳型特性。新質生產力基于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的新生產力觀,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展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能力,是促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能力,是一種保護性的生產力,這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產力理論的新拓展。再次,新質生產力具有開放融合特性。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地理空間范疇的場域維度,在天、地、空、網等立體鏈接的開放場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躍遷,特別是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具有快速傳播、極速反饋、有機融合的天然屬性。最后,新質生產力具有人本內蘊特性。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功能在于實現更具質量的發展,強調發展的質量導向,而衡量質量的關鍵標準在于是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新質生產力的質量導向必然內含人本屬性,關注的是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強調的是生產力的內在質量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詳情】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根植于中國式現代化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生動實踐,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政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問題作出深入闡述,為構建適應新發展階段、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新的生產力理論指明了方向,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創新和發展。在實踐層面上,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征程的重大實踐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具體體現,是以更先進的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以現代化的產業為主要載體,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新”主要體現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及其發展應用所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質”主要體現在質量、品質、效率、效能等方面的大幅提升。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新質生產力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與生機活力。要深入研究和總結、概括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中的經驗與啟示,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同時,圍繞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加強研究,助力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創造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讓新質生產力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詳情】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
我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既是強化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講師趙林,經濟學院執行院長、特聘教授詹新宇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針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要求,應在以下方面加快產業鏈布局。一是促進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實現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我國亟須加大對芯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投入,圍繞新質生產力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暢通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實現創新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和廣泛應用,降低關鍵原材料和技術的外部依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二是推動數智化轉型,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首先,需要構建統一的數據平臺,通過標準化、數字化的信息收集與處理流程,確保數據準確性和實時性,為基于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提供支持。其次,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利用云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打造開放、協同的生態系統,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高效配合,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最后,通過集成應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構建智慧型產業鏈供應鏈,顯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效率,助力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優化。三是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環境適應性和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可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韌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四是加快產業融合與新業態培育,增強產業鏈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通過加快產業融合與新業態培育,新興產業壯大與傳統產業轉型將形成合力,共同強化產業鏈韌性,豐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五是建立有效的應急管理和災后恢復機制,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通過建立有效應急管理和災后恢復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可以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生產生活有序運行、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提供堅實保障。【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