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經濟、新質生產力、公共文化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金瑞庭:“唱衰”改變不了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金瑞庭指出,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美西方國家政客和媒體輪番上陣,拿中國經濟短期波動數據大做文章,肆意炒作“中國經濟衰退論”,片面夸大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挑戰,妄圖通過虛假敘事和錯誤言論誤導市場預期,達到削弱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信心的目的。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心態對中國經濟展開的新一輪“唱衰行動”,其謬也依舊,其敗也必然。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諸多優勢,如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中國也具備主動塑造外部環境的能力和水平。誠然,受內外部環境復雜變化影響,中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但可以確定的是上述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前進中的問題,都能夠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等辦法來逐步加以解決。分析來看,中國不具備物價水平長期走低的基礎,中國房地產市場具備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客觀條件,中國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中國依然是全球資源要素的配置中心等等,中國經濟活力迸發、底氣十足。一些西方媒體夸大中國各領域風險以圖唱衰中國經濟,改變不了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新寧: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持續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
復旦大學教授張新寧表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綠色化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最富前景的發展領域之一。伴隨越來越多具有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綠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在全球范圍蓬勃興起,綠色科技創新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培育壯大綠色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重要方面在于不斷強化綠色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深度,緊緊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以發展方式創新推動全面綠色轉型。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屬性。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重要目的在于改變傳統生產力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持續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既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動體現。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聚力賦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越、袁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韓越、北京師范大學袁媛表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需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近年來,通過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得到快速發展。實踐證明,在實現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礎上,適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趨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能夠發揮不同供給主體專長優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和便利性、多樣性。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社會參與面較窄、參與形式單一、服務模式創新不足、服務承接主體數量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這些問題在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探索解決,特別是應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為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創造條件。首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利用城市更新契機,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建設,補齊公共文化設施短板;鼓勵合理利用文化廣場、商業綜合體、產業園區等場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其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準確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充分總結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中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模式,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發展態勢。再次,不斷改革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和方式,積極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社會化服務主體。一是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二是健全支持社會化運營的具體舉措。三是建立對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引導扶持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田紅芳:切實增進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北方工業大學教授田紅芳認為,政治認同是思政課教學活動的根本旨歸,是思政課教師的看家本領與核心素養。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群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與基礎隊伍,其政治認同的強化與提升,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穩定性、持續性、實效性。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提升需要從內外兩個層面用力。一是“理性—情感—行為”相承續的內生力量。首先,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持續的自我理論學習與改造,這既是其職業要求,也是其學術品格。通過理論學習加深政治認同的社會歷史記憶,彰顯中國精神的文化傳承血脈,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性認知。其次,在政治認同的情感方面不斷自我凈化,堅定政治認同的初心與定力,增強對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最后,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需要在理性與情感耦合交織的基礎上轉化為強大的現實行動力。這種自我實踐一方面聚焦在思政課對政治認同的教學傳導互動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現在政治生活中作為積極公民的現實參與實踐。二是多元要素有效配合、協同發力。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用戰略思維、系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組織實施、協同落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