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田紅芳(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北方工業大學教授)
政治認同是思政課教學活動的根本旨歸,是思政課教師的看家本領與核心素養。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效度與效能,以及能否將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有效傳遞、引導、同化于教育對象,直接關系到立德樹人偉大事業的成敗興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多次會議中發表重要講話,并針對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特別是聚焦政治覺悟、政治品格、理論素養、職業本領等與政治認同內在關聯的諸多議題作出重要指示,將“政治要強”作為對思政課教師的首要要求,強調“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群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與基礎隊伍,其政治認同的強化與提升,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穩定性、持續性、實效性。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有效提升,需要在準確把握該群體獨特質性與現實境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政治認同的內在生成機理,進而提出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優化路徑。
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因職業所具有的強烈信仰要求與政治屬性,加之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群體質性特征,使其較之于其他思政課教師群體、其他青年教師群體等具有更為多元、敏銳、復雜的政治感知與體察。對該群體政治認同的考察不能僅停留于表層的解讀,而應深入到政治認同的內在結構予以深入系統的剖析。
從整體來看,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政治思想認同,即對政治價值、意識形態、政治理論主張、制度設計理念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政治實體認同,即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目標追求、初心使命等的深度理解與自覺認同;三是政治效能認同,即對黨的執政效力與治理水平的信任和依賴,對黨和政府駕馭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局勢能力的認可度,對黨的政治活動中的利益關涉、利益追尋、利益取舍等的契合與認可。
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生成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動態演進邏輯,其演進過程主要體現在高低進階過程與內外接續過程兩個方面。
一是認知—信任—信仰的進階過程。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并非簡單認知與被動服從,而是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有序躍升。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在理論學習與政治參與的基礎上,對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政治運行狀態形成深刻的感知、理解、判斷和評價。在理性認知基礎上,深化出一種情感歸屬與目標期待,對黨的執政理念與治理能力具有強烈的信心與信任。以理論認知與情感信任為基礎,產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從而達到政治認同的最高層級。
二是輸入—內化—輸出的接續過程。依據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特質與群體屬性,其政治認同的生成與演進是從輸入到內化再到有效輸出的內外流動過程。首先,外在的政治理念、價值、觀點、主張等輸入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精神世界與思想意識之中;繼而,主體自覺地認同悅納,產生情感的共鳴與歸屬,并內化為自身的政治價值觀;再者,通過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積極的公民行為實踐,對內化的政治理念與情感進行有效的輸出。簡言之,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實現政治認同是一個連貫有序的動態過程,這與思想政治工作中明道、信道、傳道的過程高度契合。
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特有的群體屬性以及職業的專屬要求,使其政治認同表現出多重獨特的價值意蘊與質性特征。一是底線與超越的統一。就政治認同而言,明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站位是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底線要求與職業準入條件,但青年思政課教師不能僅停留在政治上的“合格”與“無過”,而是要以“政治要強、情懷要深”的職業要求,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不斷超越,提升認同效度,增強認同自覺與認同定力,做到政治上的“躍升”與“過硬”。二是理念與行為的互通。從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生成過程可以發現,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實踐的有機結合,表現在知、情、信、意、行的連續統一過程之中。三是業務與信仰的耦合。努力使教育對象產生并增進政治認同是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政治認同的過程?!白層行叛龅娜酥v信仰”,青年思政課教師要對馬克思主義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將自身的政治認同與政治信仰通過思政課教與學的互動有效傳導給青年學生。
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提升需要從內外兩個層面用力。一是“理性—情感—行為”相承續的內生力量。首先,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持續的自我理論學習與改造,這既是其職業要求,也是其學術品格。通過理論學習加深政治認同的社會歷史記憶,彰顯中國精神的文化傳承血脈,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性認知。其次,在政治認同的情感方面不斷自我凈化,堅定政治認同的初心與定力,增強對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最后,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需要在理性與情感耦合交織的基礎上轉化為強大的現實行動力。這種自我實踐一方面聚焦在思政課對政治認同的教學傳導互動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現在政治生活中作為積極公民的現實參與實踐。二是多元要素有效配合、協同發力。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用戰略思維、系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組織實施、協同落實。要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協調機制、培訓機制、預警和應急機制,從而為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提升提供強大的群體動力與制度保障;要努力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建設好內外聯動、知行合一的思政大課堂,以思政課實效性的獲得增進青年思政課教師的職業效能感與使命感,為政治認同的提升提供精神動能;要筑牢“矩陣式”校園文化,傳承好學校的時代使命,鞏固意識形態陣地,營造政治認同的文化風尚;要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提高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共識和政治參與度,實現群體信仰定力、理論自覺、政治素養的多維躍升,進而切實增進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思政課研究專項“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政治認同的內在機理與實踐取向研究”(20VSZ1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