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韌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科技創新領域數字化治理、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殷鵬:我國經濟在風浪磨礪中顯示出強大韌性】
殷鵬認為,經濟韌性是看一個國家發展前景是否光明的重要判斷指標,我國經濟在風浪中成長、在磨礪中壯大,顯示出強大韌性,具體在三個層次體現:首先體現在面對風險挑戰具有足夠承受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發展遭遇過多重沖擊,但始終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沒有發生大的波動。這離不開我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等,共同匯聚成抵御風險的強大合力。其次體現在經歷波動后能夠快速恢復。根據形勢變化相機抉擇、靈活運用各類政策工具,提高了我國經濟系統的適應和恢復能力,并為重構平衡、實現新的穩定增長營造了良好環境和充足空間。面對沖擊迅速響應、積極調控,才能有效應對負面影響,在快速適應與調整中保持經濟穩定。適應變化和不斷變革的能力也是經濟韌性強的重要表現。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大背景下,我國自覺把握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布局和先手棋,不僅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更能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談傳生: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彰顯的實踐辯證法蘊含著深厚智慧】
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談傳生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著眼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文化實踐提供了目標和方向指引,其中彰顯的實踐辯證法,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真理力量和中華民族豐富的文明實踐智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尤其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文化與文明互釋的實踐辯證法,發揮文化與文明的互相闡釋功能,實現文化建設和文明實踐的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激蕩的矛盾運動過程,堅持傳統與現代互激的辯證法,既要賡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實現中華文明形態從傳統向現代的躍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推進全體中華兒女的主體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客體形態雙向革命化。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文化主體性的不斷鞏固與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不斷激發、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正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主體與客體互化的實踐辯證法的深刻詮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也是積淀人類精神財富的偉大實踐,不僅需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還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在吸收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明成果中豐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根基。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滕達、周代數、魏世杰:科技創新領域數字化治理重在促進各要素高效協同配合】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郭滕達、周代數、魏世杰認為,科技創新領域的數字化治理重在建立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各要素高效協同配合。一是提升數字化思維能力,深化“互聯網+科技創新治理”,強化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在數據訪問、挖掘和使用等方面的技能。二是夯實數字化治理基礎,建立以數字化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決策流程,建立起科技創新領域底層數據庫或統一平臺,加快推進中文科技詞表、科技資源標識體系建設等基礎性工作,對科技創新治理重點環節涉及的關鍵數字技術需求達成共識。三是加強組織和人才建設,包括加強首席信息官、首席數據官、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信息安全專家等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形成統一報送、協同高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四是優化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治理機制,實現政務信息互聯互通,加速商業部門與政府部門合作,完善數字化科研范式下的科研倫理準則,設計數字化轉型綜合集成決策方案或治理機制。五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構建“產業大腦”和“科技大腦”,優化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等功能,為政府提供科學發現、新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等方面的智能決策支持。六是完善相關制度基礎,加快落實《科學數據管理辦法》,適時出臺科技創新數字化治理指導意見。
摘編自《科技日報》
【黃群慧:新質生產力的突出特性是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鮮明標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也正是發展質量的提高過程。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驅動特性,伴隨知識創造驅動的科技創新周期的日益縮短,以知識創造為內核的新質生產力的變革性力量將加速壯大并逐步成為主導性生產力,通過借助最新科技成果運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低碳型特性,基于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的新生產力觀,將綠色低碳理念、技術、標準、管理等貫穿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始終,以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綠色化水平提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是促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開放融合特性,超越了傳統地理空間范疇的場域維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現代技術以及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在天、地、空、網等立體鏈接的開放場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躍遷。新質生產力具有人本內蘊特性,關注的是絕大多數人,強調的是生產力的內在質量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和技術能力的提升上,更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性以及生產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上。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