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鄉人才發展、中國城市史研究、糧食安全、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軼、魏巍:推動人才要素雙向流動,促進城鄉人才發展更加平衡】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魏巍指出,目前我國城鄉人才流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制約了城鄉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協調發展。努力推動人才要素雙向流動,是解決鄉村人才問題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有效促進人才要素雙向流動,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在完善人才流動制度保障層面,進一步放寬城市落戶限制,擴大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的就業和生活空間;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未落戶常住人口市民化水平;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在優化人才流動政策激勵層面,加大對城鄉人才流動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城鄉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城鄉人才創新創業活動的稅收優惠力度,鼓勵城鄉人才創新創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城鄉各類人才的就業、生活、學習等提供更好的貸款、擔保、保險等金融服務。在創新人才流動模式和渠道層面,建立城鄉人才的交流合作機制,促進城鄉人才的知識共享和經驗互鑒;推動城鄉人才創新創業,建立城鄉人才創新創業平臺;推動城鄉人才返鄉就業,建立城鄉人才返鄉就業服務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何一民:深化中國城市史研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學術力量】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認為,新征程上,廣大城市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中國城市史研究,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歷史智慧和學術力量。一是構建新范式。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歷史、中國國情,同時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在城市史研究方面已經取得的學術成就和理論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城市史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二是用好新技術。積極掌握和運用城市歷史地理信息系統(GIS)、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快中國古代城市史資料數據庫、中國近現代城市史資料數據庫、新中國城市史資料數據庫等建設,強化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史料基礎。三是開拓新領域。當前,城市史研究還有很多重要領域可以開拓,如城市人居環境史研究、城市治理史研究、城市轉型研究、邊疆民族地區城市發展變遷研究、江河流域城市發展變遷研究、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研究、當代城市發展道路研究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蕊:糧食安全保障法為依法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制度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蕊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于法治。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出臺,為依法保障糧食安全,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治理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和穩定性奠定了制度基礎。一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提供法治路徑。該法正是以糧食安全戰略為引領,從紓解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出發,把糧食安全戰略中具有穩定性、普遍性、可操作性的部分凝練上升為法律規則,用法治手段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予以確認和鞏固。另一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法治支撐。該法以“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為宗旨,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核心原則、主要制度及機制等系統梳理并予以規范確認,有效銜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目標要求,圍繞建立糧食安全責任制,厘定了鼓勵倡導的方向路徑,也劃定了底線紅線。同時,糧食安全保障法為構建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系提供統領。作為我國糧食安全領域的基本法,糧食安全保障法初步構造了以糧食安全保障法為牽引,以《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兩部專門性行政法規為骨干,有序發揮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協同作用的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泰巖:高質量發展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為重點任務】
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黃泰巖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本身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決定了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必須完成的重點任務。一是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農民市民化,促進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加快向市民轉化,促進更多農民向城鎮轉移或就地轉移;推進農村城鎮化,通過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以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文化、生態等優勢,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體育等產業;發揮區位優勢,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三是解決產品和服務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通過擴大內需,鞏固和增強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和增強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通過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性互動,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的動態平衡。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