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邢麗菊(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導)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主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著眼于全球化發展大勢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普遍性價值,其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具有承繼性、創新性、包容性、時代性、先進性等特征,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超越,基于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是一種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主張,體現了對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流互鑒的真誠態度。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超越了“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西方論調,為豐富人類文明和平發展注入了積極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卓越成就是,帶領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百年艱苦卓絕奮斗實現的偉大創舉,其本質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產生并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大貢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的世界意義。
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中國方案
“文明”是標志人類進步狀態的概念,“文明形態”作為文明的呈現樣態和類型劃分,既可以在時間向度上指稱人類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文明樣態,也可以在空間向度上指稱不同地域或民族的文明樣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立足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全新視野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性飛躍和創造性升華,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時代內涵。
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用階級眼光看待文明的發展,認為“自文明時代開始分裂為階級的社會”,指出文明的階級性具有對抗特征。由于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都是在經常的矛盾中進行的”。在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對抗性矛盾后,馬克思預測將會有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的新型文明,這種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那個歷程的終結”,具體包括“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等。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文明新形態正是建立在和諧基礎上,反對剝削、反對階級對抗,主張民主、自由、平等,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預期判斷,是區別于以往各種文明的嶄新的文明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的發展產物。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一百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先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艱苦奮斗走出來的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踐。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產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最根本的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文明新形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我們堅持不懈推動經濟建設、發展物質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堅持不懈推動政治建設、發展政治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堅實政治保障;堅持不懈推動文化建設、發展精神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深厚文化滋養和精神動力;堅持不懈推動社會建設、發展社會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增強了有序的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堅持不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開辟了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五種文明“五位一體”式的協調發展,豐富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體內涵和宏闊愿景。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文明新形態。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廣泛,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國際社會一系列共同的困難和挑戰,只有跳出狹隘的本國利益,只有摒棄“你死我活”“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只有把本國利益與世界各國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國際社會才能在全球化時代找到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正確路徑。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中國提出的方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主席深刻洞察國內外發展大勢,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就要求國際社會從伙伴關系方面,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從安全格局方面,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從經濟發展方面,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從文明交流方面,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從生態建設方面,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西方“普世價值”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較早提出“文明形態史觀”,認為文明起源于挑戰和應戰的相互作用。他進一步預言指出,歷史上一向以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取向的中華文明將在21世紀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如其所言,現有研究常常將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與西方現代化所創造的文明形態相對比。人類文明新形態產生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歷史時期,在挑戰和應戰的相互作用中產生。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所以“新”,是因為它超越了西方現代化所創造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改變了“西方中心論”的世界歷史進程,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和超越。長期以來,西方國家自詡為現代化的典范,壟斷著現代化的話語權。縱觀世界歷史發展進程,西方現代化本質是西方國家壓榨發展中國家、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支撐西方國家發展的不平等道路。西方現代化理論試圖把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描述為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要求發展中國家復制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但隨著生態危機、資源枯竭、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調等一系列弊病的出現,西方現代化已經無法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呈現出無法彌合的缺陷性。
任何一國的現代化經驗都不能成為他國完全照搬的對象,只有建立在本國國情的基礎上采納與借鑒西方現代化的成果與經驗,才會卓有成效。與西方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體現了整體性、普及性、協調性、持續性和互利性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7.7億農村人口全面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具有普及性特征。中國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致力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與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不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以包容性態度追求與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將自身發展嵌入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循環之中,打破發達國家對全球發展格局的壟斷,為人類社會進步注入互利性力量。
在意識形態上,西方一直在世界范圍內不遺余力地推銷“普世價值”。按照字面理解,普世價值應該是適用于全世界的價值觀。但是,這種所謂的“普世”并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普遍適用,而是特指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現代西方意識形態和話語霸權滲透方式多種多樣,但其本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經濟關系。作為不同物質利益關系對抗的特殊形式,“普世價值”表面上推崇超越現實條件的道德假定,實際上卻試圖通過這場觀念上層建筑中的“圈地運動”,維護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生態和道德倫理?!捌帐纼r值”所到之處,鮮見和平與進步,倒是在文明的沖突中彌漫著硝煙、戰亂和民族傷害。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主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著眼于全球化發展大勢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普遍性價值,其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具有承繼性、創新性、包容性、時代性、先進性等特征,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超越,基于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新形態。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追求仁愛和睦、和諧共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等特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中華傳統文化一貫重視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規范。只有將愛己之心推己及人,才能收獲別人的愛,這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安鄰、睦鄰的友好傳統。其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一體”,主張人要以愛護自然為己任,而非以控制或奴役自然為能事。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先哲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儒家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實現“天下大同”。在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和為貴”“協和萬邦”。中華傳統文化中沒有窮兵黷武的基因,和平發展是中華民族一貫的主張和追求。
除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極大豐富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進入新時代,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為國際社會實現最廣泛的團結提供了共同的價值紐帶,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文明主張超越“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成功改變了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走完了西方數百年工業化的進程,成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途徑。不同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主題都與發展相關。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如何實現無產階級解放,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20世紀列寧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主題是,如何改造小農經濟并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時代主題是如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實現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還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徑。事實一再證明,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每個國家都有權利根據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主張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注入積極正能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自強,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與民族精神的獨立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磨難中興起并逐漸走向復興的歷程,正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歷程。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中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是一種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主張,體現了對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流互鑒的真誠態度。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超越了“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西方論調,為豐富人類文明和平發展注入了積極正能量。
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建設性力量。長期以來,中國堅持多極化發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美西方國家如何應對,這是事關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問題。歷史一再表明,在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或調整期,大國對世界和平發展負有重大責任。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無意跟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堅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在國際抗疫合作中展現的中流砥柱作用、共同應對全球變暖及其他全球性問題中發揮的大國作用,充分表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作出重要貢獻。戰后的國際秩序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基礎上形成的,其核心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人類進步與發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存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與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愿望相去甚遠。中國從全球發展大勢出發,提出了全球治理新理念,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主張以正確義利觀作為各國共同遵循的國際關系的準則,使各國的利益都能通過合作共贏最大化。中國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秩序觀,順應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對解決全球性挑戰具有重大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進步指明方向。面對國際社會共同挑戰,只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原則為基礎,才能建設符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體現了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創造的資本主義文明,傳承海納百川、包容互鑒的中華文明,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人類和平發展的整體愿望,對完善全球治理秩序、推動世界歷史發展、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將發揮重要的指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