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能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轉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蔡之兵:統籌協調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蔡之兵認為,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一是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在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動態替代與安全平衡關系,協同推進煤、油等傳統能源的清潔化利用以及新能源的有效開發工作,加快建立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多元供應體系,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續提升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水平。二是處理好產業政策支持與促進市場競爭的關系。新能源的產業化需要高度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營造公平競爭、自由競爭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真正形成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合力。三是處理好遵循整體發展規劃與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必須立足國家發展全局,結合國家綠色轉型發展目標,制定系統性、整體性、約束性的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實際的融合發展路徑。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曹永棟: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曹永棟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通過創新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將科學技術滲透和融入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中,并促進三者優化組合,就會推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有力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抓住機遇加快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有利于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步伐。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和方向,而且能夠帶來更高的商品生產和流通效率。它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從根本宗旨看,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問題導向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憂患意識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任鵬: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東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任鵬認為,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其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過程,其發展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高端化是轉型升級的目標,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而攀。聚焦“高精尖”,促進傳統產業向知識密集型、技術技能密集型轉變,加快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智能化是轉型升級的抓手,要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蝶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系統化的改造升級。綠色化是轉型升級的方向,要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而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結構和綠色生產方式。融合化是轉型升級的趨勢,要推動傳統產業向“融”而進。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創新規律,推進產業耦合發展,促進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區域間協調聯動,推動形成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局面。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晨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劉晨光認為,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再造,為中華文明賦予了一種現代新形式,使中華文明展現出一種現代新樣態。而這之所以可能,在根本上是因為它引入了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指向一種超越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未來社會主義新文明。包括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內并以其為最高發展階段的人類文明舊形態,典型特征就是社會分化分層最終導向階級矛盾、階級沖突的加劇,階級斗爭成了必然歸宿。所以舊文明形態是一種沖突型、紛爭型文明,人對人的剝削與壓迫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常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種新型現代社會主義文明,指向一種新型共同體的構建,代表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其最高目標和終極理想就是要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相較于過去階級社會中的沖突型文明或紛爭型文明,或許可以把新文明形態稱為和合型文明或共生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方面是由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所以能夠代表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它要重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要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它也融合了中華文明的鮮明取向。中華文明大體上反映出一種中華傳統的社會主義取向,顯示出很強的倫理本位的文明特質。
摘編自《長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