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陸永娟(政治學博士,西安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紅霞(教育學碩士,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新征程上,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對時代精神的彰顯與塑造:其深化發展了愛國主義精神,汲取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創新創造的精神。這些精神具有強大的凝心聚力作用,同時,也為我們創新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是激勵我們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提振我們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精氣神。我們要做好“擔當者”“繼承者”,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更讓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有效傳播與傳承,把黨的寶貴精神融入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豐富精神坐標的內容,使其“厚起來”
宏觀層面,精神研究要強化學理支撐,對其形成過程、豐富內涵及時代價值等進行深入研究闡釋,研究成果要有歷史厚度、理論深度。微觀層面,要挖掘孕育、形成精神背后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增強精神的情感溫度、價值高度。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以英雄模范的名字命名的有張思德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孔繁森精神、王杰精神等,其他大都以事件、會議、地點等進行命名。黨的精神譜系是由一個個具體鮮活的精神標識組合而成,其中,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等是精神的典型代表和實踐主體,精神無法脫離實踐主體的影響及其印記。只有通過挖掘精神坐標中典型人物的故事,才能夠把現實中的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激發出來,發揮精神的激勵作用。
數字化賦能精神有效傳播,讓精神“活起來”
在網絡化時代,網絡是紅色文化宣傳的一個重要渠道。截至2023年6月,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達10.79億人,網絡空間已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通過網絡大量宣傳紅色人物、紅色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色文化、感悟偉大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趨勢。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傳播與傳承黨的偉大精神中的優勢,加強傳播方式和話語方式創新,增強直觀性、現代性和立體性,讓精神“有聲有色有形”地有效傳播。比如,可通過促進紅色文物數字化保存、遠程瀏覽、虛擬展覽,讓紅色文物“動起來”、紅色文化“活起來”。數字技術促進紅色博物館提質增效,改變網上云展廳以文字敘述、音頻呈現與圖片展示相結合的靜態敘述方式,實現動態化、數字化、立體化,增強傳播力、影響力,以更好地探索黨的偉大精神的精髓。同時,可借助數字媒介平臺,通過小程序、App、公眾號等實時發布紅色文化資源,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地展示和宣傳黨的偉大精神。也可采取VR、AR以及全息投影等技術對相關圖像、音視頻等進行數字修復,通過還原歷史現場,使人們置身其中,將紅色文化做“活”。總之,數字技術與文化藝術相融合,創新傳播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的“打開方式”更加多元,使黨的偉大精神更好地融入人們的血脈之中。
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與時代性相結合,使精神“新”起來
新時代,隨著大眾對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的要求日益提高,只有不斷創新,在內容和形式上吸引人,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此,要加強藝術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從而用思想性和藝術性皆優的藝術作品,講好黨史故事、英雄故事和偉人故事,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背后的人物故事傳播給大眾,喚醒民眾共同的紅色記憶,傳遞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各種藝術形式,包括電影、電視、繪畫、小說、詩歌、音樂等傳統形式,以及動漫、短視頻等最新形式,都是繼承和弘揚黨的偉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近些年,一些反映革命事件,體現革命精神,反映先輩們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影視作品被創造出來,受到了大眾的好評,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推動了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我們要把傳承紅色基因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黨的寶貴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從而切實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
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繼承和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充分激發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所蘊含的磅礴力量,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