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金融、中國人權事業、人工智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雨露:推動科技金融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表示,新時代新征程,發展科技金融既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技術基礎的迫切需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提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為我們推動科技金融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提供了遵循。當然,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扎實有效的工作舉措,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建設金融強國,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是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必須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金融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堅決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結合。二是充分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用。要鼓勵銀行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的需求,針對性提供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務。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對發展科技金融具有重要作用,要尊重資本市場發展規律,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四是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生態。五是加強信息技術支撐。實現大數據賦能科技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以數字化風控體系提升金融風險識別及處置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常健: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導向,指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指出,當代中國人權觀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實踐導向。它體現在人權的目的確定、道路選擇、目標設定、戰略部署、推進路徑、實現方式、檢驗標準等各個方面。在對人權實現目的的理解上,當代中國人權觀并不是將抽象的自由作為人權的目的本身,而是將人權作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手段。在人權的道路選擇上,當代中國人權觀既反對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也反對不顧國情、不加選擇地仿照其他國家的人權發展道路,而是堅持要走出一條既順應時代潮流、又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在人權保障的目標設定上,當代中國人權觀反對從抽象的原則出發,而是堅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實現人權的戰略部署上,當代中國人權觀反對“齊頭并進”式的推進戰略,而是將重點推進與統籌推進相協調。一方面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另一方面強調各項人權的統籌協調推進。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在人權推進路徑上,當代中國人權觀強調人權法治建設與政策促進并駕齊驅。人權法治建設是人權保障的基石,因此,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是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人權的實現形式上,當代中國人權觀強調要采用實實在在管用的形式,防止人權實現方式華而不實、徒有其表。最后,在人權實現的檢驗標準上,當代中國人權觀不僅關注人權制度規定是否完善,而且強調要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檢驗人權實現的最重要標準。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濤、徐翔:以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李濤、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徐翔表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作為一種產品或服務參與到經濟系統中,而且能實現對勞動等部分傳統生產要素的替代,進而重構生產函數,對經濟運行產生變革性作用。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對我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應用場景豐富的獨特優勢,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技術創新,以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首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要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增強原創能力和基礎研究,還要堅持需求導向的科技發展路徑,強化科技應用開發,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一是夯實算力基礎;二是加強基礎研究;三是重點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四是推動產業化商業化應用。其次,通過深入拓展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形成“萬物互聯”的嶄新形態。未來,要繼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提高生產效率,激發創新活力,重塑產業生態,為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更大空間。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科俊、于暢: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勝勢】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毛科俊、于暢指出,我國擁有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巨大、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韌性和潛力所在。其一,超大規模市場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廣闊空間。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必須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統籌,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挖掘和釋放市場需求潛力,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其二,超大規模市場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大動能。我國已經從“用市場換技術”轉向“用市場創造技術”的發展階段,要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市場需求為牽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三,超大規模市場為增強經營主體活力提供優越環境。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應建立在市場機制有效發揮基礎上,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更多優質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其四,超大規模市場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依托。要充分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最后,超大規模市場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提供堅實支撐。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要健全體制機制,建設更為安全、更有韌性的高標準市場體系,以自身的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明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原則】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明富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燦爛輝煌,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法多元多樣,但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做到理性客觀。理性客觀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力戒三種錯誤傾向,即祛虛、祛魅、祛急。所謂祛虛,即不能抹殺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搞歷史虛無主義;所謂祛魅,即不能對傳統文化頂禮膜拜,認為一切都好;所謂祛急,即不能對傳統文化采取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態度。只有理性客觀地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不溢美、不隱惡,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時代價值的內涵,才能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內容和創新性發展的方向。二是做到魂、根結合。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魂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才能開拓出新的文化創新空間,綻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艷麗花朵。三是做到以問題為導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直面問題,有的放矢,以解決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頂天”,聚集創新資源,多學科協同,貫通經史子集“四部”,構建中國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解決中國問題和推進全球治理進步提供學理支持;又要“立地”,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普及化、產業化,生產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