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型工業化、擴大有益投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駱玲:搶抓歷史機遇推進新型工業化】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新型工業化與制造強省研究智庫主任駱玲認為,歷史和現實均表明,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于新型工業化的全過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方面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化產業體系完整性,并將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引領新型工業化未來發展、助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制造強國建設的主導方向;另一方面,以觀念更新為先導,加強現代工業文化建設,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的平臺體系建設與資源共享。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搶抓歷史機遇,把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融合化等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質”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和動力引擎。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未來應以新型工業化推動新時代“四化”同步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以新基建為抓手,依靠信息化、數字化和綠色化技術手段,破除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融合發展的制度藩籬;以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帶動縣城、鄉村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收入增長與生活質量提升,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曹亞偉: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良策】商務部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副所長曹亞偉認為,消費和投資是拉動我國內需增長的基本動力,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隨著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是使得投資這一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持續發力的良策。一方面,要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與撬動作用,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將政府投資更多轉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政府與民間投資合作模式,為社會投資指明方向、提供動力。另一方面要優化營商環境,降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激發民間投資熱情。此外還要優化減稅降費政策,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減稅力度,進一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減稅降費政策結構性轉變。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冬梅: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冬梅指出,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深化科教融合協同育人,促進教育體系與科技人才需求緊密銜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培養高素質勞動者。二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者作用,強化各類科技計劃的統籌協調,加快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作用于傳統產業,補齊重大技術裝備短板,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三是布局開拓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加快產出原創性、引領性、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推動研發與產業化一體部署,促進不同產業鏈跨領域融合創新,牢牢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四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各項政策引導企業成為項目投入、項目組織的主體,讓企業成為重大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和“閱卷人”,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定位合理、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釋放創新潛能。
摘編自《科技日報》
【程恩富、劉美平: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美平指出,新質生產力是新形勢下中國依據生產力演進規律,通過凝聚新要素、創新高科技、衍生新產業、開拓新賽道而形成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的能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強競爭力的顯著特征。首先,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將傳統簡單勞動、中級復雜勞動升級為高級復雜勞動、智能勞動的生產力,是將資本轉化為數字資本、數據資本的生產力,具有凝聚和配置新生產要素的能力。其次,新質生產力依靠新技術來配置新生產要素,具有深度升級傳統產業和培育新產業的能力。實現傳統產業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是優化產業結構的核心任務,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現方式。再者,新質生產力具有開拓新模式和開辟新賽道的魄力,鏈式集成創新模式、群式集成創新模式、網格化集成創新模式,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模式;綠色能源、智慧能源、核能源等是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賽道。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