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紀志耿(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農業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國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作出相應部署。農業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往往是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國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因此,我們突出強調“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可以說是一種新的重大判斷和戰略考量。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適度的經營規模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適度的經營規模做支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作過這樣的論述:“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對科學的累進的應用。”而要發展合理的現代化農業,就必須既超越自食其力的小農自然經濟的束縛,又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力和地力的濫用,在一定的經營規模基礎上,實現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農情,但也應該看到,近年來隨著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推進,我國土地經營權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長,這客觀上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創造了條件。
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1239個縣(市、區)、18731個鄉鎮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或服務中心,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5.55億畝。2023年3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3.4萬家,輻射帶動近一半農戶,納入全國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超過400萬家。相關部門的調查也表明,從我國資源稟賦和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看,若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五十至六十畝、一年一熟地區戶均耕種一百至一百二十畝,就能有規模效益,農戶經營收入就能和外出務工收入持平,這樣農業就有了吸引力,愿意種地的青壯年就會多起來,這就為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提供了契機。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穩定的經濟效益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不斷提升農業的附加值,穩定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有些學者認為,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一場“隱性的農業革命”,這場農業革命既不像傳統的英格蘭模式那樣,來自種植和畜牧的結合,以及馬匹和機械動力的使用;也不像東亞模式那樣,來自現代科學選種和化肥使用所帶來的“綠色革命”。其變遷的動力主要來自農業結構轉型即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就是來源于非農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收入上升變化。
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導致了食物消費的變化,從傳統的八成谷物、一成蔬菜和一成肉類(8:1:1)轉到“糧食+肉-禽-魚(以及蛋、奶)+菜-果”的消費結構,并且后者的比例將從現在的5:3:2轉到4:3:3。由此帶來的市場機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主要不是通過提高產量,而是通過從低價值的食物轉向高價值的肉類、家禽、魚類和蔬菜及水果生產。農業革命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命題,也得到了相關數據的支持。
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8652.8萬噸,連續8年穩定在65000萬噸以上。與此同時,我國的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產量就達到79997.2萬噸、31296.2萬噸、3456.4萬噸、6865.9萬噸,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蔬菜產量超過了糧食產量,為糧食產量的1.17倍,水果產量與糧食產量的比例也達到0.46。這說明我國的消費結構正在從糧食為主、菜果為輔轉向了菜果為主、糧食為輔,主食和副食的概念和排序發生了逆轉。果菜茶肉蛋魚等產品產量和消費量的持續增長,使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客觀上為樹立大農業和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創造了條件。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豐富的生態價值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加快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千萬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如今,天藍、地凈、山綠、水清成為浙江鄉村最顯著的標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居全國第一。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民收入從2003年的5431元增長至2022年的37565元、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綠水青山”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因此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取得鄉村振興的階段性成果,讓農民群眾有更加充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重新挖掘中國鄉土社會獨特的價值和功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不斷擦亮鄉村綠色本底。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獨特的文化傳承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以農業現代化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需要獨特的文化傳承和強大的精神積淀,需要挖掘農耕文化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亟需文化尋根,亟需重建人們的精神價值和意義世界。農耕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意義開始逐步彰顯出來。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需要傳承獨特的農耕文化,實現繁榮農村與繁華城市相得益彰、農耕文明與城市文明交相輝映。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牢牢把握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的重大戰略考量,加快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大資源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傳承獨特農耕文明。發揮農業生產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的“壓艙石”作用,拓展其在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方面的多種功能,為暢通工農城鄉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