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要趕早一些、寬松一點。”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中,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要大膽使用年輕人,加大對年輕人的培養,讓年輕人真正潛下心來搞科研,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思維活躍、精力充沛,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比較少,也善于應用新方法、探索未知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大量科技創新與最佳年齡的相關性研究指出,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峰值年齡為37歲。在科技領域,一味論資排輩只會形成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氛圍,科研實力才應該成為更重要的評判標準。把握好人才成長的黃金時段,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給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有利于讓青年人才在實踐中得到充分歷練,也有助于打破“玻璃天花板”,更好發揮他們的能力與才華,使其迅速成長為建設科技強國的主力軍。
(漫畫:張婷婷)
事實也證明,當青年人才有機會在更廣闊的平臺上挑大梁,很多人也不負信任和期待,展現出了超乎想象的卓越表現。《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數據就顯示,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衛星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6歲,中國天眼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在國家自然科技基金項目中,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承擔。國家諸多科研領域的高“青年含量”,足以證明青年科技人才蘊藏的巨大潛力,注重人盡其才,以開放包容、樂見其成的心態助力他們向科研領域的更深處進發,這既是對人才培養規律的尊重,也有利于多層次科技人才梯隊的培養。
除了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有針對性地幫助科研青年減負,能夠讓他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其中,非必要事務和現實生活壓力,是讓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苦惱的問題。
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從來都不是輕易實現的,其背后往往是科研人員沉下心來專注研究、甚至要數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取得的成果。可想而知,如果科研青年動輒成為“表哥”“表姐”,疲于應付各類讓人頭大的報銷和表格,或是時常面對各類不合理的考核,被種種瑣碎又牽涉精力的“微決策”所纏繞,要專注于一個領域、一個問題就會成為一種奢侈。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對青年科技人才來說,“好好做科研”才是頭等大事,著力為他們掃除各種非必要的雜項枝蔓,讓主業不被侵擾,才能保障更充足的科研時間。
還要看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懸浮”的,都要面臨住房、教育、醫療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青年科研人員也不例外。“看見”他們生活中的關心與焦慮,盡力減少其后顧之憂,是確保其沉下心來搞科研的必要舉措。對此,有關部門還需扎實做好調研,針對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推出更加務實的支持舉措。
近年來,國家針對青年科研工作者出臺了一系列專門政策。2023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就從強化職業早期支持、突出大膽使用、強化生活服務保障等方面,出臺了多項重要舉措。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向更遠、更深處進發,是對人才的最好支持,也是社會的共同期待。(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