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數字經濟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環境信息公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典:圍繞多元化需求加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典指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是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支撐。加大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需要政府主導,加強頂層設計,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設,激發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活力。優化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結構,實現文化資源的均衡配置,要強化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同時激發農民自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質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了解各類群體的文化偏好、生活習慣、接受能力和需求特點,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供給體系,豐富和創新文化產品的種類與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需求。創新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模式,需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文化體驗,激發文化消費的市場潛能和發展活力,促進文化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軍:以數字經濟的三重維度賦能共同富裕】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軍指出,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及數字治理,是賦能數字經濟發貨的三個重要維度。數字技術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支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動能。一方面,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使其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將不斷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創造了新的業務領域和工作崗位,使就業形態更加多樣,推進了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數據作為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據要素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協同合作,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數據通過多主體復用、多場景應用及多元化融合,有助于催生多種“數實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數據要素參與分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數字治理利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對傳統治理模式進行重塑,借助數字化工具優化政策制定邏輯和實施目標,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數字政府建設能夠推動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有針對性地加強遠程服務和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提升政務服務的透明度與公眾參與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黃群慧: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系統推進培育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要素組合、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和新型工業化功能具有緊密聯系。現代化產業體系具備先進性、協同性、完整性、開放性、安全性、包容性等基本屬性,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統籌產業發展與產業安全、統籌開放發展與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各個產業、產業鏈供應鏈能夠實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發展的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是相對于傳統工業化而言的,其疊加了信息化、數字化、服務化、智能化以及利用人力資源等新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關鍵任務,需要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應從四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二是積極探索有效投資機制,加大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產業基礎能力評估制度,加快實施針對“產業四基”的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四是加快推進數字技術發展,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五是積極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實施綠色制造工程。
摘編自《北京日報》
【劉潔:深化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生態環境治理參與權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潔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點決定了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公民生態環境治理參與權益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制度約束,由政府實現環境信息的主動公開或依申請公開,切實有效地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為構建全民共同參與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起到了基礎性作用,體現了對公眾權利的保障;通過實施社會監督,要求環境責任主體向公眾披露其行為的環境影響,能夠有效避免環境責任主體肆無忌憚地破壞生態環境,體現了對環境責任主體的制約;良好的環境信息公開,有助于調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因此,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深化環境治理的全方位參與,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環境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加強法治保障。
摘編自《廣州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