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郇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簡單地說,就是既要“把激勵搞對”,也要“把福利搞好”。“把激勵搞對”,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經濟社會活力競相迸發。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我們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式現代化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激勵搞對”的同時,也高度重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把福利搞好”。“年均收入46500元;2021年,總收入141200元;轎車換了1輛,電視機換了2臺,電腦換了2臺,手機換了3部……”這是山東省棗莊市一位市民的家庭“小賬本”,記錄著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折射出經濟發展成果不斷惠及億萬人民。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破解經濟學界“哥德巴赫猜想”的秘訣是什么?說到底,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比如說,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讓各種生產要素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又通過財政制度、稅收制度、公共支出、轉移支付等制度,增強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再比如,我們在分配制度領域,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著力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以及我們創立了對口援助制度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制度安排,促進了先富地區和后富地區的產業對接、要素流動和干部交流。
我在上小學時,從課堂上、電視里第一次聽說了“援藏干部”這個詞,記住了“孔繁森”的名字。當時年少懵懂的我并不理解什么是“援藏干部”,一個山東人為什么會犧牲在遙遠的、神秘的西藏。后來,隨著知識的增長,才搞清楚這是我們國家的一項特殊制度安排——對口援助制度。
2014年8月,我跟隨單位組織的調研團隊,第一次來到雪域高原,當時,我遇到很多“援藏干部”。他們很興奮地跟我講,經過多年奮斗,從拉薩到日喀則的火車馬上就要通車了,從拉薩到林芝的拉林高速也快建成了,我頓時感覺到一個個鮮活的“孔繁森形象”,理解了對口援助制度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這些制度安排都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達到了效率和公平兩翼齊飛、一體推進的政策效果,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閱讀: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海報|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視頻|破解經濟學界“哥德巴赫猜想”,中國式現代化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