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肩負職責使命,帶著殷殷重托,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首都,共商國家大計。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光明網推出“一級教授談兩會”系列稿件,特約請兩院院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等權威專家析看點、話期待,傾聽思想理論界的時代聲音!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專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張占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加深刻地總結了我國歷史的發展經驗,希望通過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創新來提升技術變遷的速度,搶占世界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讓中國在未來發展中擁有一席之地或者是重要之地。正確理解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中的“新”,主要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中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新質生產力中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生產力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能級躍升,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釋放了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為全國創新發展進一步明晰了行動方向。從國際環境來看,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全球經濟和創新版圖正在重構。如此情況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代我國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構筑大國競爭新優勢的突破口和支撐點。
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形成合力,一是進一步破除相關阻礙,讓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為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發展以及落地鋪平道路。
二是在開放中提高新質生產力,加強合作。在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過程中,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二者的關系不是互斥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有一部分技術是由國外引進,也有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經過四十多年的追趕與發展,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創新發展基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也需要在開放中合作,在相互的交融中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進一步形成尊重人才的制度。政府在助力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應不斷創造好的環境,進行體制機制的突破,更加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制度一旦形成,人才會無窮無盡地“生長出來”。
(光明網記者李澍、實習生唐術喬采訪整理)
?
相關閱讀:
【一級教授談兩會】韓慶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