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沈逸(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信息技術革命在完成了信息化和網絡化兩個階段之后,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階段持續深度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衍生產生的數字經濟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這一過程當中,各個國家在網絡空間,在關鍵信息技術,在數字經濟,還有在信息技術革命前沿領域展開的競爭和博弈,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和縮影。面對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沿革的戰略性時刻,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明確做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戰略論斷,從信息技術革命、生產力變革和人類意識發展長河的宏觀維度,引領我們準確把握和理解信息技術革命的戰略意義、深遠影響和未來要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信息化發展大勢和國際國內大局出發,就網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擘畫了建設網絡強國的宏偉藍圖。可以說,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驅動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給全球帶來深刻的發展變革。我國網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邁向網絡強國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堅持網信為民原則
2018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以造福人民為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關注網絡空間治理問題,推出多項方針政策,以引領網絡正確發展方向、凝聚人民共識;在網絡文化塑造方面,關注老百姓的身邊事,以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廣大人民參與到網絡建設中,以此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在網絡信息事務處理中,我們優化信息處理渠道,提升綜合治理水平,確保在人民群眾關心的衣食住行過程當中享受到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便利。例如,在邊遠地區,為了幾十戶人口、幾個小孩子的上學問題,黨和政府會不計成本地建起信號基站,不以利潤為考量,而以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為優先,把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關系到人基本發展福利的關鍵基礎措施,這就是網信為民的一種最為直觀的表現。
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方向
作為一種新型生產力,數字經濟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重要動能,給社會發展帶來很多的機遇。在數字經濟領域,我國注重構建從消費端向制造端,從消費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總體性戰略,而網絡技術和各產業的逐步深度融合,就是促進數字經濟的向脫虛向實、虛實結合轉變的重要動因。華為就是其中一個具象化縮影。例如華為實驗室中用5G技術賦能三文魚的養殖項目。在冰天雪地的挪威峽灣里,巨大的金屬籠里有無數三文魚。籠子邊上是各種各樣的遙控器跟探頭,漁民則坐在遠程的實驗室機房里進行監控。5G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可以做到細致觀察到每一條魚的體態,明確魚的飲食、健康等狀況。這種全程遠程控制無人化智能化可以看作是新質生產力一種較為具像化的體現。
推動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規范
2014年,中國的網絡空間治理處在一個關鍵性節點上,國家著手對政府治理能力當中相關的部分,從頂層的制度設計到技術手段,從理念到運行架構,到具體的政策、問題識別、治理方案的選擇等等一系列,作出全面的戰略性部署和安排。2014年開始舉辦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在烏鎮提出構建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國持續不斷完善和發布“網絡主權”概念文件,在烏鎮、金磚國家、上合組織、APEC、20國集團以及聯合國等多邊平臺上為推動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規范的完善和健全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通過《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以及在更加宏觀意義上的發展、安全、文明互鑒領域的倡議。中國從2014年開始明確確立了要讓全球網絡空間,以及網信技術、應用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護和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以及推動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
以開放性姿態面對未來網絡空間的發展未來
面對飛速迭代的網絡技術與不斷發展的網絡空間,我們依然要在網絡強國戰略指引下,以一種開放性的、積極的姿態去迎接來自網絡空間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系統性的、智能化的、線上和線下打通的全面治理體系以應對沖擊和挑戰,推動開放發展的深層動力機制。因為很明顯,信息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前沿,來自于網上的挑戰,在相當程度上應該必須,而且也可能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動力。但是在構建這樣一個全面的治理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沒有太多的先例可以遵循,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進行大量探索。這個時候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去有意識地主動推進這套體系的完善。
(光明網記者鄭彥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