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連照(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征程中發揮應盡力量。
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并強調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
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征程中發揮應盡力量。
把握三大屬性服務強國建設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書寫好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和民生屬性。新時代勞動教育也要牢牢把握這三大屬性,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強國建設。
堅定勞動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彰顯其政治屬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始終沒有偏離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路徑探索軌道。當前,如何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如何規劃強國建設中勞動教育的主攻方向和全面布局、如何成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有效組成等,一系列重大命題,愈發凸顯勞動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彰顯出勞動教育的政治屬性。
加強勞動教育“三大體系”研究深化其戰略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勞動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既是勞動教育的時代課題,也是勞動教育理論深化的內在要求,更是構建中國自主勞動教育知識體系的應有之義。新時代賦予了勞動教育新的歷史坐標,參照系不同,勞動教育的論域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面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宏大戰略轉向,勞動教育“三大體系”研究具備提升勞動教育知識生產能力、堅定勞動教育學科信念、促進勞動教育話語更新等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加強勞動教育“三大體系”研究,深化其戰略屬性。
培育新質生產力豐富其民生屬性。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從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角度來理解,生產力三要素是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所以,新質勞動者也就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理解,新質生產力是人類開發利用物質、能源和信息三大資源創造價值的根本能力。所以,數字時代的新質勞動者區別于以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能型勞動者,他們在適應和利用新技術的基礎上,能夠自覺進行知識快速迭代的新型勞動者。據此,培育新質勞動者,為新質生產力蓄力儲能,回應生產力要素新的組合方式,豐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實了服務強國建設的民生屬性。
剖析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內涵
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需要深刻把握其豐富內涵。
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旨歸的意義整合,詮釋著勞動教育之于強國建設的服務高度。強國建設中對勞動教育的關注最終會回歸到勞動對人類的全面塑造及其整體意義上,人人要勞動,勞動為人人。“互惠”是勞動的基本底色,通過勞動教育而實現的教育改革紅利,會在各學段、各學科、各領域、各行業和各主體間因過程“互惠”而實現結果“普惠”。中國式現代化的扎實穩健依靠勞動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對所有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進行全面的思想啟迪和行動指引。
強調以有效社會參與為根本的公共人格培育,體現著勞動教育之于強國建設的服務深度。當前,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和資源配置提出了迫切要求,遵循行動和反思交替往復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勞動教育成為個體實現有效社會參與的重要介質:一方面是參與自我成長,關于個體生命的嚴肅認知,需要通過勞動來獲得;另一方面是參與國家發展,關于群體利益的共同維護,需要在對公共生活秩序的打造和深耕中實現。從根本上看,這也是在直面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勞動教育如何進入并塑造公共生活,二是公共生活如何進入并規定勞動教育。
助推以共同富裕為愿景的版圖構筑,彰顯了勞動教育之于強國建設的服務廣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實現強國建設遠景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最直接最廣泛的體現就在于以勞動促進共同富裕。為什么勞動教育不可替代且值得期待?原因就在于勞動教育作為介質,最大程度地激活和呈現了個體對自我、對集體的感知、想象和認同。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共同勞動和共同創造,是共建共創中的心懷美好和同向奔赴。
拓寬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視野
新時代,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凸顯出新的風采、新的特質。
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和民生屬性闡釋了其服務強國建設的行動主線。勞動教育指向個體素養的全面發展,通達群體利益;指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儲備力量。恩格斯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勞動中、通過勞動、為了勞動,勞動教育賦予個體生命底色,逐步將勞動融入整個社會新的生活范式。
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的廣闊空間。“高質量”的時代命題,對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引領和規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統籌到一個章節,并放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之后,這是“高質量”目標導向下的創新探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引領。強國建設中的勞動教育也必然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高質量勞動教育是促進共同富裕、奠基強國建設的重要環節。
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同樣強調精神層面的獲得,強調“社會人”的意義和價值,即在勞動中體現出“自然存在”的意義,以積極正向的公共行為為自己、他人、集體和社會的更美好貢獻新力量并詮釋新意義。高質量勞動教育的目標設定是超“我”的,以勞動不斷改造“小我”、超越自我,追求全面發展,篤定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是利“我”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感知勞動對于國家富強、社會發展、人類未來的特殊意義,感知個人奮斗在實現強國夢想中的重要意義。高質量勞動教育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出新的生態和格局。
勞動教育服務強國建設的關系維度。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存在并非抽象的,身份、民族、性別、國家、語言和價值等印記構成個體自我塑造的基礎,時代精神、國家戰略、社會發展等構成個體奮斗的時代背景。從關系角度解讀勞動教育,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積極回應。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些問題會成為思考諸多基本關系的重要起點。勞動教育通過激發勞動者的身份覺醒,使個體更加充分地理解勞動的偉大和光榮,理解勞動在提升弱勢人群社會適應力、改變自身命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特殊作用,在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為服務強國建設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樹立更崇高的使命。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新時代勞動教育落實機制研究”[BGA19004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