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城鄉融合、人才發展、數字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泉紅、徐建偉: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泉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建偉認為,我國產業體系優勢獨具,科技創新勢頭向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既具有深厚堅實的基礎條件支撐,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路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需要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需要在技術端發力,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突破,全面推動技術、工藝、裝備和產品升級,進一步拓展增效率、提品質、優結構的發展空間。實現產業自主可控亟待科技創新攻關。要實現產業自主可控,關鍵還是要縮小國內外技術差距,只有深化創新資源和產業要素整合,狠抓“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科技—產業—市場一體聯動,才能打通產業斷點、暢通協作堵點、補齊發展薄弱點,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護航。布局產業新賽道依賴科技創新突破。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密集、跨領域融合等特征,搶抓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新能源、數字信息等技術創新窗口,一體布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推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能夠形成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化再到市場應用的全生態發展優勢,培育更具主導性和話語權的國際競爭新優勢產業。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吉志強:推動城鄉產業和生態在融合中發展】
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吉志強認為,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城鄉要素雙向充分流動、優勢互補發展,是促進鄉村生態資源同市場對接的有效模式,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實現城鄉產業和生態在融合中發展,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態質量的提升是前提。為此,要聚焦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效種養業、現代服務業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互促共進。一方面,挖掘和開發鄉村生態資源的功能和價值,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借助城市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等方面的優勢,實現生態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城鎮產業可以借助鄉村生態資源優勢,提升產業發展的生態內涵,以優質的產業業態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因地制宜優化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城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推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同時,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創新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機制,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數據資源集成共享和綜合開發利用,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拓展廣闊空間。
摘編自《人民日報》
【蘇中興:營造有利環境,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蘇中興認為,當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素之一是用好用活人才,讓每位人才都有機會貢獻力量,讓優秀人才能夠在干事創業中脫穎而出。這樣不僅能吸引和保留人才,而且有利于培養和激勵人才。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發展通道。應完善各類人才的發展通道,引領人才在擅長的領域不斷鉆研,追求卓越,給各類人才提供更多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機會。二是要堅持業績導向,讓有為者有位。用人主體要主動開展基于業績的人才盤點工作,及時發現并給那些在本職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更多機會,通過揭榜掛帥、崗位比武、以賽代評、崗位競聘等措施,讓優秀人才在“賽場”上脫穎而出。三是要打破論資排輩,讓青年科技人才有機會挑大梁、擔重任、唱主角。要給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建立科學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長期投入,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四是要持續優化科研項目管理,減輕科技人才的事務性負擔。定好規則、做好服務,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賦予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和資源調配權,讓科技人才把時間精力用在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上,充分釋放科技人才的價值。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雪薇:數字經濟推動共同富裕】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雪薇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深刻影響著居民的就業、收入等,其所帶來的數字紅利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做大蛋糕”,鞏固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數字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入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眾多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次,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深度發展,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應運而生,典型代表就是平臺經濟,其通過靈活用工形式,創造和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創造新的投資范式,激發市場投資熱情,并進一步創造和擴大社會財富。再次,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共同富裕提供基礎保障。借助數字手段讓全民都能享受到優質的社會公共服務資源,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穩固保障。最后,數字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賦能鄉村振興。許多新農民通過電商平臺、社交網絡、在線旅游和直播平臺等渠道,將本地的特色商品、自然風光、文化旅游資源及時發布出去,帶動鄉村旅游、餐飲及民宿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一體化。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