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鄭彥)曉晉祠文物,品龍城古韻。
晉祠位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是后人為紀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其文物保護工作和活動宣傳工作是一直以來的重點工作項目。2024年春節之際,眾多游客慕名而來,給這座擁有厚重感的園林增添了不少活力。
今年春節,晉祠推出了十分豐富的活動,線上線下共有33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
晉祠 圖
“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我們的工作人員身著財神爺、龍寶寶人偶服裝在館里隨機給游客送祝福。為凸顯春節的節日氛圍,還在館區大門入口處布置數百個紅燈籠,在入口涼亭處開展了迎春寫福的活動,并隨機抽取幸運觀眾贈送我館的新春定制祝福字出自女皇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中的不同寫法——分別為“歡”“善”“福”“發”“龍”“壽”,讓大家感受千年石經的書法藝術魅力,同時還邀請了專業舞龍團隊不定時間段進行舞龍表演,以游園的形式分時段表演了舞蹈,晉祠龍送祝福活動等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此外為充分體現“龍”年特色,設計了尋找現存最早的千年木雕盤龍拍照打卡活動,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如“互動舞龍”“背鐵棍”等并且還通過我館原創舞蹈“宋塑華裳”、原創話劇“唐風晉韻話晉祠”為核心,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笑著介紹道。
在2023年,晉祠博物館推出了原創話劇《唐風晉韻話晉祠》,在太原話劇團與晉祠博物館的共同合作下,以晉祠歷史和傳說典故為內容,歷史與戲劇藝術相融合編排了《三家分晉》、《豫讓刺趙》、《水母娘娘的傳說》等多個劇目,每年上演將近70場,帶領游客沉浸式回眸晉祠千年,探源三晉文化。
游客寫毛筆字 圖
“2009年我剛參加工作,就來到博物館,主要從事館內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包括古建筑、彩塑、壁畫、鐵質文物等等。”晉祠博物館副館長趙濤介紹道。
讓趙濤印象比較深刻的文物維修經歷發生在2012年維修舍利生生塔的時候。“發現漏雨之后,我們按照程序進行項目立項、方案設計,待批復以后對塔頂進行揭頂維修。在進行大規模搭建腳手架后,對塔頂進行揭瓦,同時對清代琉璃瓦進行了維修。塔比較高,琉璃瓦很精致,維修中對工人師傅的要求也較高,還需要耐心。”趙濤說。
舍利生生塔外景 圖
文物維護工作總是伴隨著很多困難與挑戰,不同材質、不同年代、不同性質的文物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維修與保護。
“比如說現在石質文物的保護,我們怎么去處理巖石層狀脫落的問題?怎么去解決高空琉璃瓦的保護問題?這不僅需要傳統建筑、歷史知識,還需要物理、化學以及數字技術的幫助。因此當前的文物保護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傳統手段,還需要依靠現代技術,同時也面臨在傳統與現代中尋找平衡點的問題。”在趙濤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保護理念的更新,文物保護工作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維修,同時還要把保護的理念、信息傳遞給觀眾。當參觀者接觸到文物的時候,如何讓參觀者感受傳統文化底蘊,同時理解在文物保護理念指導下所要傳遞的時代價值,也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對社會的責任。
趙濤談到:“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對文物建筑的保護主要任務是搶救性的,但是經過連續不斷地大量工作,目前我們的工作重心已經從搶救性轉移到預防性保護上來。”
2021以來,晉祠作為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在山西唯一的試點項目,要在如此集中成片的范圍內對近百座文物建筑開展預防性保護是不容易的。去年二月,晉祠已經如期圓滿的完成試點任務,為在北方開展木結構古代建筑預防性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晉祠是一座集山水園林、古建雕塑、詩文碑刻、古樹名木、楹聯匾額及儒、釋、道于一統,集文物保護、陳列展覽、收藏研究、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綜合類博物館。近年來,在資金較為緊張的狀況下,仍舉辦了十余場各具特色的展覽,推出了眾多文化品牌活動,而如何繼續生產有創意的活動、讓參觀者有參與感,如何吸引參觀者真正融入晉祠文化氛圍中是一項挑戰。
活動現場 圖
作為館長,郭保平希望通過文物保護者、講解員、志愿者等眾多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讓游客在游覽晉祠的過程中,不僅能欣賞文物本身的文化魅力更能感悟晉祠深厚的歷史底蘊。他向記者談到:“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讓歷史悠久的文物和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相結合,以實際行動更好的讓文物‘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博物館社教活動,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讓傳統文化有時尚內涵,融入日常生活,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