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樊勝根(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龍文進(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要以加快農業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農業現代化一般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使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過程。
農業現代化有以下關鍵特征:一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應用了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利用機械設備、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化系統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強度,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明顯增長。二是農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農業現代化打破了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發展了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經營方式由小農經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三是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四是重視農業綠色化發展,采用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資源的浪費,保護土壤、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五是注重農產品品牌化,通過促進農業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六是有一批高素質的現從業者隊伍。現代農業從業者能夠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具備良好的實際操作能力、經營管理決策能力,具備持續學習和創新精神,具備市場意識和了解市場需求,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關鍵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短板,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
首先,農業對國民經濟增長和就業有巨大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6.24%。從農業食物系統價值鏈的角度上看,農業及相關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以及對勞動力就業的貢獻更大。農業現代化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推動技術進步,這不僅會對農業部門產生積極影響,還會對其他部門產生溢出效應,推動國家整體技術進步。
其次,農業現代化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業生產力,改善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有效滿足日益富裕的人口的多樣化需求,從而保障中國14億人口的整體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通過增加國內糧食生產來減少農產品進口,從而提高我國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再次,農業現代化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農業現代化能夠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勞動效率,提高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價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這有助于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更多低收入者農業勞動者享受更多的經濟成果。
最后,農業現代化有助于推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的集成,如精準農業、高效水管理和生態友好型耕作方法,使農民有能力優化資源利用、適應氣候變化和建立抵御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并減少碳排放,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全球農業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經驗
從世界發達農業國家的實踐上看,各國主要圍繞加強農產品供給能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主要目標,依據各自國家的農業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形成了以下經驗:
一是大力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例如,以色列等氣候干旱地區國家非常注重水利基礎設施,荷蘭、希臘等雨水充沛的歐盟國家也非常注重對灌溉等水利設施的投資。此外,發達農業國家也注重在農村地區建設和改善農業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提供可靠的農業電力和能源供應,建設農業存儲和加工設施。
二是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例如,瑞典、法國、芬蘭、德國每公頃耕地上的機械總動力超過50千馬力,是我國的6倍以上,我國農業勞均機械動力水平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1950年代左右就基本完成了種植業的基本機械化,在90年代后進一步向農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三是注重農業科研,包括加大對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例如,丹麥、德國、荷蘭、法國、日本等國的農業研發支出占農業GDP的比重都超過4%,而我國相應的比重不足1%。此外,發達國家特別注重企業等私營部門參與農業研發。例如,美國私營部門對農業研發的投資約是公共投資的3倍,而我國農業研發的資金主要來自公共科研機構和高校,研發人員也主要集中在公共科研機構和高校。
四是注重對農業的政策支持,特別是支持農業綠色發展。例如,歐盟的農業支持占農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改革后的歐盟農業支持政策中加入了更多的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容,包括綠色支付等專項。
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選項
作為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中國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全面實現國家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例如,我國谷物平均單產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大豆、玉米的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而發達農業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普遍在80%以上;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特別是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也要高于國際水平,這使得我國初級農產品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低下。為推進實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樹立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推動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打破傳統的過度依靠糧食和耕地的糧食安全觀念,既要立足耕地資源,又要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都市農業、未來食物等,豐富食物來源和品種;鼓勵農民多樣化種植和養殖,促進農業多元化;鼓勵本地化食物生產和消費,支持農民發展本地特色農產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營養教育,提高消費者對多元化食物的認知和需求,推動大眾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第二,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科技水平,提升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知識普及,通過組織專業培訓和科技推廣,積極向農業從業人員提供農業技術和信息;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和智能化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勞動強度;鼓勵農業從業者利用信息技術,如農業大數據、互聯網應用等,提升管理和決策能力;同時通過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來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經營效益。
第三,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健康可持續導向的農業生產模式。鼓勵采用生態農業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模式,保護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注重資源高效利用,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資源,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能源減排。提倡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保護生態系統功能完整性,維護水土保持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此外,發揮農業多功能性作用,加強農業與鄉村發展、農旅融合等領域的協同發展。
第四,要改革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激勵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政府要提供財政支持,繼續加大對農業研發、農業基礎設施、市場準入和質量認證等投入,提供風險管理和農業保險服務,幫助農民抵御價格波動、自然災害等風險,同時激勵農民采用環保技術和可持續管理模式,推動農業向綠色、健康和可持續方向轉型。同時,政府也要減少市場扭曲因素,加強市場信息服務與對接支持,鼓勵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業項目、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形勢下我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研究”(22&ZD085)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