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鄉村博物館、鄉村全面振興、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沈坤榮:多點發力,以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沈坤榮指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當前,可著力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等方面下功夫,以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層面,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在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層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大力推進以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造差異化、集群式產業創新平臺。在發展未來產業層面,超前布局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鼓勵企業對前沿技術進行多樣化、多路徑探索,推動科技中介新業態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提供早期市場支持。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駿: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滋養鄉村發展】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李駿表示,鄉村博物館是匯聚鄉村特色,塑造鄉村品牌,推動鄉村共富的有效抓手。需進一步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滋養鄉村發展,讓農民既能富腦袋、又能富口袋。首先,要講好鄉愁故事。鄉村博物館要扎根當地,通過深入挖掘特色元素,打造區域特色文化主題,讓農耕文化可見、可感、可傳承,讓群眾看得懂、有觸動、有體驗,人文體驗效果不斷提升,形成地域品牌,建成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家園。其次,要打通鄉村“經絡”。把同一地域內鄉村博物館串點成線,讓鄉村在地文化體驗形成優質聯動,開發周邊產業,與教育、旅游、文創等產業跨界融合,促進鄉土文化與鄉村產業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提高地域品牌價值。最后,要厚植共富沃土。鄉村博物館在保留歷史風貌底色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引進一大批時尚的會展、節慶和文創產業等新型業態,推出一些春耕、豐收等特色農業節慶活動,打開以優秀農耕文化引領農民共富的通道。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海鵬:系統落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張海鵬指出,新時代新征程,要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決策部署落實落地。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積極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二是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抓好防止返貧監測,加強對重點地區的幫扶,提高幫扶支持實效,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三是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四是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重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五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深入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六是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慎抓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益東:關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邏輯】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劉益東指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特別關注其文化邏輯,將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中國方案,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需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發展出來的中國大學模式,為創造民族知識、發展民族個性、建構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的學術思想的精華,為中國學者開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和知識生產提供精神養分和條件保障。此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傳播中華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國大學模式需要深入梳理和總結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時代經驗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具體舉措,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提供鮮活的中國案例,為國際學術交流和文化對話作出積極貢獻。另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抓手。要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契機,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其中,特別要重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培養和鍛煉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在中華文明的傳承、凝練和創新中打造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