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京津冀協同發展、自信自立、未來產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玉婷、葉初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馬玉婷、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葉初升指出,新質生產力具有一般性的發展經濟學意義,發展經濟學必須重視發展中國家在前沿競爭中的發展問題,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具體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重心轉移的必然要求,它內生于經濟發展過程。以資源換資本,以市場換技術,是發展中國家從低收入階段實現經濟起飛的一項重要戰略。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越來越需要依靠自主創新。在此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可能在原先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大幅提高生產率,產業升級使得它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逐步攀升。于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互補性開始減弱,而競爭性逐漸增強。處于中高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要在前有遏制堵截、后有圍追的情況下實現發展,迫切需要時代前沿技術造就的新質生產力。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方面,后發追趕的任務尚未完成,與實力強大且占據優勢的發達國家展開前沿發展競爭任重道遠,站在新的發展方位上,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中國新發展階段的實踐也非常幸運地置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中,時代給了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我們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紀萍: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趙紀萍表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本著科學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一是堅定文化自信。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中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獲取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二是秉持開放包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要凸顯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保持中華文明特有的風采和魅力;又要秉持開放包容,不斷拓寬視野,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入世界文明體系;還要以自信開放的姿態向世界積極宣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所蘊含的跨越國度、超越時空的智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三是堅持守正創新。一方面,要恪守正道、把握根本,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品格,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按照時代發展要求,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在內容表達、形式載體、體制機制上勇于探索,創造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耀: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表示,十年來,京津冀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消費規模不斷攀升,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新征程上,要以新的使命擔當成就新作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其一,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一是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著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二是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四是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強化區域協同創新。五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其二,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進一步從源頭上嚴控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增強疏解的動力。堅持積極穩妥、穩中求進,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兩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疏解工作。要繼續完善疏解激勵約束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增強向外疏解的內生動力。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為大都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積累有益經驗。其三,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為此,需要多措并舉、協同聯動,使京津冀三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新提升。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維國:以自信自立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握歷史、現在與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北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維國指出,堅持自信自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鑄就的內在精神特質。從時間的維度看,自信自立積淀于歷史、體現于現實、發展于未來。首先,自信自立地把握歷史,應科學地認識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自覺地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其次,自信自立地把握現實,應深入分析世情、國情、黨情的變與不變,準確判斷新時代偉大實踐的機遇與挑戰。要全面客觀地認識、辯證聯系地分析,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的結合中科學地把握現實。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最后,自信自立地把握未來,應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一以貫之地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不管未來出現什么樣的不確定因素,我們都應始終堅持自信自立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獨立自主是興黨興國、強黨強國之本,自信自立地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輝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芮明杰:在未來產業領域努力搶占先機,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芮明杰認為,未來產業特指面向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興產業。歷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先行者優勢”與“后入者鎖定”特征。多數情況下,產業領先者在技術、人才、知識產權、產品標準等方面率先突破后會獲得“贏者通吃”的可能性。面對空前激烈的競爭,在未來產業領域努力搶占先機,是構建與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是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未來的消費需求、技術進步、生態要求這三個影響因素是未來產業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外生性影響因素,決定著未來產業的成長與發展路徑、范式不同于傳統路徑。就新路徑而言,可稱之為“交互融合協同創新”路徑;就新范式而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的生產方式,二是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未來產業的生產方式,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生產方式。未來產業的生產組織方式,是“分散生產,就地配售”的生產流通消費組織方式。針對于此,可積極采取一系列對策措施,包括布局與完善新基礎設施、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建設全球創新合作平臺與網絡等,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