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潘偉冬(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張一(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23年,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路徑。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產業發展目標,即“文化產業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邁向新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形成新動能主導產業發展的新格局,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數字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求。
堅持意識形態引領,確保產業發展方向
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數字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全新業態,既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新時代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支點。因此,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一是要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遵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數字文化產品的開發,致力于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以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引領社會風尚。
二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數字文化產品創作必須扎根人民群眾現實生活,加強現實題材作品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盤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優質資源,提高數字文化產品的品質內涵,打造符合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內涵特質的數字文化精品。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只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激活數字文化企業活力,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特別加強對數字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構建完善多方協同的監管機制,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強化公眾和企業的版權意識,充分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運用“互聯網+監管”模式創新版權保護方式,為盜版識別工作提質增效,營造良好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要加強反壟斷監管能力建設,創設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數字平臺是文化企業進入市場的重要渠道,監管機構必須加強反壟斷能力建設,熟悉數字平臺實施壟斷行為的技術手段,完善數字平臺壟斷的認定標準,開發應對數據分析和算法反壟斷的理論與方法,加大對壟斷平臺的打擊力度。
三是要制定文化產業數據使用標準。數據的收集、使用是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應當建立全流程、分類分級的文化數據保護管理制度,明確重要文化數據安全管理舉措,減少數據泄露的風險發生。此外,還要定期向公眾公開信息,明確數據收集的范圍和使用情況,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
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要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夯實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一是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主力軍力量,充分利用國有文化企業在平臺、資源、資金上的優勢,加快在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文藝演出、有線電視網絡等領域實現文化產品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快速占領市場、引領行業,從而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數字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
二是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扎實推進民營數字文化企業發展壯大。一方面,要著力打通民營數字文化企業痛點、難點,特別是解決民營數字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充分激發民營數字文化企業在實現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民營數字文化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探索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做創新發展的引領者、探索者。
三是深化對外開放,減少外商投資限制,引進國外數字文化企業,打造全方位開放型經濟,全面激活國內市場競爭活力。同時也要鼓勵我國數字文化企業走出去,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化數字文化企業,促進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人才環境,釋放產業發展原動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創意人才是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釋放產業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一是要健全完善現行人才政策。完善數字文化產業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突出導向管理、思維創新和實務培養,通過政策支持、財政激勵的方式完善現行的人才優惠政策,設立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專項,加大針對數字文化人才的獎勵政策力度,著力打造數字文化人才“蓄水池”。
二是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一方面,優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模式,鼓勵高校開設數字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并探索創新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為數字文化產業培養理論扎實、能力過硬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強化對文化產業人才數字化能力的培訓教育,提高文化產業人才運用數字技術創新的能力與意識,推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三是加大高層次數字文化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吸引海外數字文化產業起步早、發展快的發達地區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高端數字文化人才帶項目、帶技術來華創新創業。
強化優質產品供給,培育產業消費新業態
深耕內容建設是數字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企業必須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創新產品內容形態和呈現方式,豐富服務模式、提升消費體驗,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消費。
一是加快構建文化大數據體系。我國文化資源豐富,但分布較為分散,要依托數字技術加強對文化資源的采集錄入、分類整理,并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進行深度開發,培育壯大全息展演、數字藝術、虛擬現實體驗等新業態,打造更多高端數字文化項目。
二是提高原創能力,強化特色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本質上是內容產業,要大力支持數字文化企業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特別是鼓勵數字文化企業將傳統文化中的人物、事件、歌謠轉化為動漫游戲、網絡音樂、網絡文學,提高數字產業的文化內涵、創意水平和附加價值,實現優質數字文化內容的有效供給。
三是促進文旅教體健多產業融合發展。多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是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因此,數字文化產業必須加快與旅游、教育、體育、會展、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進程,著力構建多層次、融合性服務業態,滿足消費者復合性、個性化需求。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構建數字共同體的戰略意蘊與實現路徑”(23BKS124)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