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文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開放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同時一定要定下心來,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這樣的一種自信,就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業辦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向未來,我們要堅定“自主”的底氣,保持“開放”的胸襟,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推動全球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我出生在貴州,可以說是山里長大的孩子,談到貴州山區,人們可能想到的是封閉和落后,但是這里卻有著一片尤為先進和開放的地方,就是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在這個邊遠小鎮隱藏著一個體型巨大的機械巨人,它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而這雙“眼睛”能夠望穿百億光年。我們用了22年的時間,終于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天眼”,并且在2021年3月向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開放觀測申請。過去的克度鎮鮮有工業文明的造訪,而今卻成為現代科技前沿的“天文小鎮”,這是開放帶來的進步。
面對國際風云變幻,圍堵、孤立此起彼伏,我們愿意向世界開放共享“中國天眼”,堪稱國際科技界的一股清流。目前“中國天眼”已經觀測到了800多顆新的脈沖星,在浩瀚星空、廣袤蒼穹之中,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可貴。
中國的自主創新是在開放環境下的創新,沒有孤立、沒有排斥,我們堅持在開放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加開放。對于中國而言,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不是矛盾的,它們本來就是互為唇齒的關系。
開放合作促進高水平自立自強。“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在全球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建造史上創造了新的紀錄。“中國天眼”有三大自主創新: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選址、主動主反射面技術、超輕型大跨度柔性索驅動與高精度動態定位技術,這三大自主創新的提出與關鍵技術突破均源于國內研究團隊及建造單位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世界知名射電科學家及多學科的國際學者也連續不斷地參與“天眼”的論證、研究和建設,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保證了“天眼”的科學性與技術先進性。閉門難造車,要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必須秉持開放精神,堅持開放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自立自強反哺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天眼”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目前,全世界天文學家,不論國別和單位,都可以提交觀測申請,標志著“中國天眼”成為“世界天眼”,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生動的注腳之一。可見,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定是建立在自立自強的基礎之上,要推進全球科技創新合作,也必須擁有相應的科技實力。
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的。中國以實際行動證明,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同時堅定擴大對外開放,既能發展自己,也能造福世界。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相關閱讀: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視頻|望穿百億光年,“中國天眼”讓世界看得更遠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視頻|核心種源操之在我!我們是這樣實現“雞蛋自由”的!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海報|在自主中謀求發展,在開放中堅持自主
【理響中國·實踐新論】海報|“中國天眼”:這雙“眼睛”能夠望穿百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