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曉敏(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五個關于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實踐要求是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體現,具有現實重大指導意義。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塑造個人的認知和行為,也對社會文明進步產生著深遠影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不僅有助于塑造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動力和方向,而且還影響著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和經濟治理能力建設。要深刻認識和準確理解其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加快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堅守以誠為本的信用文化。“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作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首要實踐要求,其指向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周易·乾》有言,“忠信,所以進德也”;《論語·顏淵》提出,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管子·乘馬》云:“非誠賈不得食于賈”,意指不講誠信者沒有資格從事工商業;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信用是各類金融交易行為的基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信用制度高度發展的產物。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交易,信用同時也是金融市場的“生命線”,決定著金融市場的起起伏伏。從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看出危機發生的主因是信用風險評估及防范不足引發泡沫經濟和虛假繁榮。守信用則風險低,信用弱則風險大。因此,高度重視涉金融領域信用體系建設,規范金融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外延,這是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前提和基礎。要大力加強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構建涵蓋金融機構、企業客戶和消費者等群體在內的金融信用信息平臺建設,依法依規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嚴懲各類失信行為,有效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信息共享生態系統,讓信用文化不斷擦亮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
培育追求義利統一的德行文化。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提出:“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義利觀一直為世人所推崇。在現代社會,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亦是價值目標所在。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追求義利統一首先源自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獨特性、普惠性和包容性。在我國,服務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機構仍然是金融市場的主力軍,普惠金融所服務的對象囊括農民、城鎮普通居民、老年人、失業人員以及普通工薪階層等群體,特別是當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階段,中國特色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的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金融市場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和服務“三農”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信貸資源支持。從內質上看,普惠金融幫助弱勢群體獲得了公平發展致富的權利,它的重要價值在于促進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這些因素構成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中必須具備的“義”文化。當然,金融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信貸資金是有價格體現的。因此,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更加注重金融發展的普惠性,不斷向實體經濟、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讓利的同時,還要不斷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生態環境,把維護金融投資者和金融產品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擺在重要位置,在提高不同群體的獲得感中找到更好平衡。
培育深入踐行審慎理念的穩健文化。《淮南子·說山》說到,“萬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強調“行穩致遠”“居安思危”的穩健意識和風險意識,這體現的就是一種審慎理念。審慎是一種基礎價值,是規范道德價值定位的尺度和判斷,能對其他道德規范作出合理選擇的尺度。脫離審慎,其他道德規范將無法存在。可以說,審慎既是一種人類德性,又是一種道德選擇方法。金融業務具有動員資金、分配資金、分散風險等基礎功能,所以金融既關乎著經濟社會發展“血脈”暢通,亦關系著老百姓群眾的資金安全。金融業應當將安全性作為首要原則,堅持穩健發展經營。特別是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金融的外延風險和外溢風險隨之上升,審慎就成為金融監管的不二選擇。審慎體現的主要是防御的力量,在擴張期一般對審慎無感,而只有在衰退期,防御的價值才能凸顯。這點從回顧歷史上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前后就感知得更加明顯。金融危機發生前,人們大多對審慎比較排斥;危機發生后,人們才會重新審視審慎的價值。當然,宏觀審慎政策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演進的概念,各界仍在深化認識,但堅持審慎經營的理念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需要明確的重要理念。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應當積極構建審慎治理機制、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進一步完善審慎政策框架,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實踐。
培育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的責任文化。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源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也需要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溯本尋源。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服務實體經濟就是金融的“根”。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金融風險的失控,從根本上來說則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逐漸脫節。金融脫實向虛既是危機發生的現象之一,也是原因之一。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安身立命之本。金融業的收益來自實體經濟,金融的作用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是通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實體經濟增長。要建設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制度安排,引導金融服務回歸本源。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金融機構加強服務和產品創新,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培育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培育嚴格遵守法治的規則文化。《韓非子·有度》提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金融領域是強監管、重規則的領域,對法治要求極高。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文化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依法行政,通過嚴格落實金融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助力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精準性。一方面,金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必須健全金融法治,強化金融穩定法治保障,準確領會金融法治精神,加快出臺金融穩定法等法律法規,為金融活動提供框架完整、邏輯清晰、制度完備的規則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金融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突出打擊各種名目的非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培育嚴苛規范的金融文化“氣候土壤”,達到既依法懲治和預防金融違法犯罪,又依法保障合法金融創新發展的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