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婷(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后,范德堡大學訪問學者)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進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為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發展教育數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3年12月,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報告(2022~2023)》,明確表示“數字中國”的建設已有效下沉至鄉村教育場域。如何深化數字化應用,更好地擁抱“數字化”,成為現階段我國鄉村教育數字化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2022年11月,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發布為解決鄉村教師的數字困境提供了科學指南。鑒于此,本文將依據《教師數字素養》的五大維度(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深度結合鄉村教師的現實數字困境,探尋數字素養在賦能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出路。
一、數字化意識:喚醒鄉村教師的數字活力
數字化意識作為教師數字素養的源頭,對于適應當前教育變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數字化時代,鄉村教師面臨著重新定義學習方式和師生關系的挑戰,而數字化為此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視角。根據《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數字化意識是指客觀存在的數字化相關活動在教師頭腦中的能動反映,這不僅僅是對數字技術的了解,更是對數字化轉型的主動適應和積極參與。
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化意識,關鍵在于理解“人-技”關系。鄉村教師能否在數字化轉型中實現進步,并不取決于技術所許諾的美好愿景,而在于他們是否能“意識”到自身與數字的關系,并從中獲得益處。與此同時,應該重點關注技術引發的恐慌,比如數字技術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是否有可能也削弱了鄉村教育的傳統特色和鄉土關切。
具體來說,如何在實踐中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化意識?一方面,應在教師培訓中納入數字技術、數字治理、數字社會及數字教育等內容,以幫助教師全面理解鄉村教育、鄉村教師、鄉村教學與數字技術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鄉村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嘗試理解數字、接納數字、應用數字,在體驗數字技術的過程中認識到其即時性、高效性和動態性,以此喚醒鄉村教師的數字活力。
二、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為鄉村教師插上數字羽翼
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是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應了解的數字技術知識與需要掌握的數字技術技能,是教師實現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認知是行動的開始,鄉村教師對數字的認知指導著對數字的應用,但在這個過程中,要警惕數字過載的現象,因為教育數字化轉型,一方面重塑了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樣態,另一方面也對鄉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鄉村教師無法滿足上述要求時,就要承受由此帶來的數字壓力,如對數字技術設備呈現出排斥或難以適配的情況。
警惕技術過載,讓數字技術真正發揮羽翼的作用,就要根據鄉村教師的真實需求匹配適度、適量的數字知識與技能。在“適度”方面,優先選擇與教學目標和環境相符的技術,優先考慮易用、實用的工具,避免復雜和高端技術的不必要引入。在匹配鄉村教師的數字技能時,我們要確保技術的使用是為了教育目的,而不是技術本身;在“適量”方面,提供滿足需求的技術資源支持教學,避免過量的數字技術輸入,為鄉村教師吸收和實踐新技術留有足夠的時間。就像喬布斯認為,好的技術要非常隱形,不知不覺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教育中,技術應該是無縫融入,成為鄉村教師的助力而不是負擔。
三、數字化應用:提升鄉村課堂的數字效益
數字化應用是最貼近教學現場的一環,數字化應用包括數字化教學設計,數字化教學實施,數字化學業評價以及數字化協同育人。
數字化應用的核心挑戰并非技術本身,而是取決于數字技術與鄉村教學的適配度,適配度越高,課堂的數字效益就越大。這一問題可以從數字化應用的兩大方面展開。第一,要明晰數字化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真正藝術在于其與鄉村環境的深度適配。數字化教學設計要體現適配性,數字化教學實施要注重體驗性。鄉村教師在展開數字化應用之前,要考慮資源的可得性、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以及學生的體驗性,實現“三性合一”。第二,在數字化學業評價和協同育人方面,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強調標準化和一致性,而數字化評價則提供了個性化和適應性的可能性。鄉村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使這些工具成為鄉村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展的助推器,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引導。鄉村學生能否在數字時代成為被需要的人才,不能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勝任新崗位那一刻才知道,而應盡早地幫助鄉村學生體驗數字化的學習生活,在此背景下,鄉村教師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四、數字社會責任:構筑鄉村教師的數字防火墻
數字社會責任包括遵守法治道德規范以及維護數字安全兩方面。即使是最先進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引發教育領域的隱性沖突。因此,鄉村教師在重視數字化應用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數字責任,以避免這些沖突。
一方面,鄉村教師在數字活動中應嚴格遵守法制和道德規范。這意味著他們需要了解有關數字內容和交流的法律法規,例如個人隱私保護法,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識別和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培養學生的數字道德觀念和網絡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鄉村教師在數字活動中應對數字安全問題持有敏感和警覺的態度,明晰數字化時代的產品、數據具有“野蠻生長”的特征,數字技術存在數據泄露、濫用、非法竊取等潛在的風險。
總的來說,數字社會責任對鄉村教師而言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一種文化使命,它要求鄉村教師在掌握數字技術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在教育公平、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五、專業發展:打造鄉村教師的數字生態
專業發展為鄉村教師提升數字素養提供了可持續的數字生態,它是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資源促進自身及共同體專業發展的能力,包括數字化學習與研修,以及數字化教學研究與創新,二者共同構成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生態。
為此,需關注三個核心要素。第一要素是“人”。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鄉村教師角色的重塑,鄉村教師應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索者。第二要素是“平臺”。平臺的構建是突破地理和時間限制的關鍵,數字化平臺不僅提供了鄉村教師學習和培訓的空間,還使他們能夠互相學習,交流教學心得。第三要素是“生態”,數字生態系統的構建不是簡單地用新技術取代舊技術,而是要打造一個需求明確、供給合理、常態互動、充滿活力的新生態。
但打造這樣高效、可持續的生態的前提是,鄉村教師要明確自我的數字需求,如果鄉村教師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需要數字化,那么也無法從數字化的教育中獲得高質量的發展。鄉村教師需要關注的不是數字技術本身,而是如何憑借數字技術重新尋找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優勢,并讓數字技術為自己的優勢賦能。
誠然,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但也需要承認,無論多么先進的數字技術都不能魔法般地快速改變鄉村教育現狀。因此,在硬實力上,要跟蹤鄉村學校數字化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在軟實力上,要提升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這樣才能把鄉村教育落實到更“高”的教育起點和技術水平之上,從而開啟教育數字化轉型機遇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