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外貿高質量發展、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提升長三角地區安全發展能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清:培育外貿新動能,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指出,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充分認識外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具體路徑而言,一是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加強跨境電商知識技能培訓、出海品牌建設、政策法律培訓等相關服務保障;運用數字技術和數字工具,推動外貿全流程各環節優化提升;建設貿易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二是塑造外貿新優勢,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新能源等產業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持續加強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強質量管理,大力培育行業性、區域性品牌。三是健全完善外貿發展體制機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統籌推進各類開放平臺建設;加快推動與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相適應的制度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促進內外貿監管規則銜接,積極開展國內國際標準轉化,持續提升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立勇: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意義重大】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王立勇指出,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對金融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是整個金融生態的基石,是支撐金融體系穩健高效運行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保障;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通過金融領域不斷深化改革,實現金融制度的進一步優化和服務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進而提高金融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更好地適應金融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是推動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能夠通過推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標準、增強金融治理能力,構建具有高度適應性、開放性、包容性、普惠性、智能化的現代金融體系,進而實現金融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高效利用;是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防火墻,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是金融體系安全運行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只有硬件設施與制度在金融體系中實現了協調配合,才能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保障金融體系功能的正常發揮。
摘編自《光明日報》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在人口發展新形勢下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認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人口素質有較大提升空間,全面提升國民體質面臨不少挑戰,社會文明程度需進一步提升,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探索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體措施包括: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與就業質量提升互促共進、良性循環;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服務業就業比重,推進農業現代化,健全完善產業政策評價體系,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不斷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快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學良、劉曉暢:新形勢下著力提升長三角地區安全發展能力】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張學良、劉曉暢認為,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要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聯保共治、能源結構轉型優化、城市宜居韌性智慧,積極推進技術協同創新、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金融開放與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長三角區域應當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地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協同發展,提升區域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實現城市安全和韌性治理的協同增效。另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長三角區域應當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深度參與分工與協作,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與高效配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突出、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勁的整體優勢,在更大空間范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發展水平,通過深化金融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對內改革等增強區域經濟系統韌性、緩解外部因素對國內金融體系的沖擊。同時。長三角區域應當通過統一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統一的商品服務市場、統一的市場監管,打破各種形式的地域藩籬與市場分割,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對接供給和需求,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