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成現代化的經濟目標要求,我們需要深化對金融支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規律遵循和實現方式的認識。
全面準確刻畫基本實現現代化任務目標的內涵和路徑,需要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當代中國國情及其在經濟社會方面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和理解經濟發展預期的目標和面臨的挑戰,決定了我們能夠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難,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對這些發展的新要求進行概括,我們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從哪些關鍵方面支持中國式現代化。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保持經濟增長的合理速度
按照黨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著在2022年的基礎上,到2035年前的這段時間,年均GDP增長率需要達到4.66%。這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從而予以保障。
隨著2022年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口發展新狀況相匯合,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新常態增長軌道。一方面,由于勞動年齡人口以更快的速度減少,出現的勞動力短缺、人力資本改善和生產率提高速度放慢、資本回報率下降等情況,都將進一步降低GDP的潛在增長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也使需求側因素特別是居民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常態制約。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穩定住潛在增長率,或者不能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就會使GDP的實際增長速度向下偏離合理和合意的區間。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應該適應供需兩側的這種新常態,以應對由此產生的新挑戰,特別是在支持對象上,從項目本位和企業本位轉向居民家庭本位。
轉變金融基礎功能和服務模式,追求高質量發展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增長,不再能夠依靠不均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高質量發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方面的標準。
從供給側來看,經濟增長不再由生產要素投入驅動,而是越來越依靠創新驅動和生產率的提高。與此相適應,金融發展的基礎功能應該從動員資源轉向支持創新,從培育和積累產能到創造性破壞,從以間接融資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資特別是風險投資,從重點支持大項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從需求側來看,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既需要宏觀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轉變功能和服務模式予以支持,特別是以創新向善的姿態,運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強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棄趨大避小的傾向,以普惠金融思維促進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調動各種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潛力,使發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與GDP增長之間的同步關系;二是明顯改善居民收入分配,顯著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務差異;三是增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城鄉發展的均衡性。這就要求金融摒棄嫌貧愛富、趨大避小的天然傾向,以普惠金融思維挖掘金字塔底層的潛力。
為小農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千家萬戶提供金融服務,并不必然意味著“以小對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動)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平臺金融等新金融的發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業態,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特有的趨近于零的邊際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業務的物質成本和交易費用,使業務范圍在以往難以抵達的領域成為常態,從內涵和外延上擴大了金融的服務內容。
轉變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內涵,加快綠色轉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標描述: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無疑也是金融發展的目標和金融模式轉變的方向。
為綠色發展、綠色轉型服務,以及更廣義而言為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投資目標服務,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轉變和金融內涵的拓展。
一是這些領域具有私人收益與社會效益并存、外部效應特別突出的特點。例如,相比于經濟學曾經廣泛討論的“公地悲劇”,氣候變化問題足以被稱為一個“地平線悲劇”,顯現出超越傳統的經濟領域和商業視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綠色轉型和ESG投資始終伴隨著創新活動,或者說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創新適應和引領,才能有效支持這些領域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強監管,高度關注和防范金融風險。中國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綠色債券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綠色金融國際化方面進展迅速,也逐漸成為一些投資和融資的熱點。與此同時,需要把握好加快發展與防范風險的平衡,特別要借助金融科技發展成果來提高監管水平,防范和應對超常規綠色發展可能伴隨的超常規金融風險。
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和積極參與者,為涵蓋面廣泛的共建國家創造和改善設施聯通條件,建設的重點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倡議本身、指導原則和建設內容,都決定了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有著更高的質量標準。同時,由于涉及極其復雜和多樣的問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風險控制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需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則、商業化運作的方式有效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