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魏建國(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在2023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關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具體部署中,首次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我認為,中國是全球范圍內最適合做強做大中間品貿易的國家,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深挖中間品貿易潛力、擴大其貿易規模,將加快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步伐。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2年位居全球中間品出口第一大國
中間品,是指用于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比如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它是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合作最為緊密的產品。近年來火爆的外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中,生產鋰電池需要用到的電芯、生產光伏板需要用到的涂錫銅帶,就是中間品。
中間品貿易,是以前常被忽視,但在實際操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種商品很難在一個國家實現完整生產,往往需要經過多層次、多個國家的流通制造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就是看到這將有利于挖掘我國出口潛能,而且它是當前形勢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重要抓手。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2年位居全球中間品出口第一大國,中間品對外貿增量的貢獻接近六成。拓展中間品貿易,不僅能更加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高度成熟的優勢,也將釋放我國超級大市場的優勢,在區域合作的加強中推動實現新型全球化。
無論是歐美還是日韓,它們在貿易高速發展的時期,中間品貿易的占比都很大,在進口中的占比達40%到50%,在出口中的占比達65%到75%。我們的中間品貿易還有提升空間。
做大做強中間品貿易,我國具備三個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轉型的升級推進,中國有些最終產品的一部分也可以拿到歐美去加工,形成全球的分工調整,從而進一步擴大進出口、吸引外資。2023年前11個月,中國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的中間品出口,比2021年同期增長17.4%,是RCEP區域內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國。已生效實施了兩年的RCEP,被視為中間品貿易加速周轉的催化劑。
做大做強中間品貿易,我國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并且正在全球價值鏈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二是具備良好的國際物流基礎。我國擁有空運、海運、港口、陸運等跨境運輸綜合資源,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占有7席。三是我國擁有強大的科研隊伍,創新能力較強。
做好中間品貿易的三個著力點
做好中間品貿易,我認為,我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著力:
首先,進一步發揮中國門類齊全,現代技術先進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讓全球更多的中間商品在中國加工、制造和生產。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因素在逐漸增加,西方制造業的技術、資本在東移,對現代高端制造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具備門類齊全且上下游高度銜接的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國家才會受到青睞。當今中國是首選之地。特別是具有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如5G、半導體電子商品、醫藥生物、醫療器械、綠色環保、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在這些領域的中間品貿易中,中國將大有可為。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需要提前謀劃好如何將全球初級產品及中間品的最后加工、設計、制造、營銷和服務吸引到中國,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市場。
其次,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和企業“走出去”戰略,把中間品貿易鏈條延伸到國外。我們可以幫助這些國家建立初級制造業,加工當地原材料和初級產品,讓這些國家更快融入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同時更好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最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擴大中間品貿易之路。綜觀美歐日韓等發展經貿的過程,他們也曾想過做“中間品貿易之王”,但最后都沒能如愿,這大致可以歸咎于西方資本逐利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中間品貿易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這將推動全球化的新一輪發展。
總之,當前拓展中間品貿易,中國有基礎也有空間。我認為,中國的中間品貿易在未來5—10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外貿的動能還有不小的潛力尚待挖掘,擴大中間品貿易將是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