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于凌煒(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創新理論越發展、越豐富,理論向實踐轉化的要求就越迫切,用理論武裝群眾的工作也就越重要。理論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自己獨特的話語表達和理論內涵。為了讓人民群眾更好地讀懂中國式現代化,就要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親和力,努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走入人民群眾的心中。
強化廣大黨員干部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責任感。宣傳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黨員干部作為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重要群體,擔負著引領方向、凝聚共識的責任和使命,應自覺把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擺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在宣介中國式現代化上多做思考、多花精力、多下功夫,提前梳理群眾關切,提前研判傳播效果,并把宣傳闡釋任務貫穿業務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提高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力,確保把黨中央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宣傳工作本質上是做群眾工作,在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時,要求黨員干部站穩人民立場,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挖掘中國式現代化與這些問題的內在聯系,用人民群眾樂意聽、聽得懂的語言,講通講透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用常情常理激蕩人心、激發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思想共振、凝聚共識、共創偉業的美好局面。
開展分眾化的傳播。分眾傳播是指傳播主體針對不同的傳播對象用不同的方法傳遞信息的一種傳播形式。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是社會的進步,也是信息傳播的必然趨勢。相對于群體化、同質化傳播而言,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能對不同的受眾群體產生出更多的親和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就像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所說:“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置身于中國式現代化浪潮中的人民群眾,會因為年齡、性別、區域、職業、知識結構等等的不同而對中國式現代化關注焦點不同。要更好地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使不同的受眾都能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親和力,就必須具體地分析受眾的生活背景、社會經驗、認知結構等,精準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容與他們需要之間的關系,對他們開展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加強議題設置、選題策劃,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進行編碼、解碼與建構,切中不同受眾特點,為人民群眾揭開理論抽象的面紗,使理論可親可近、可學可用。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一大來源,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傳播的重要陣地。因此,傳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要做到話語內容既來源于日常生活又很好地應用于實際生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也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要始終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的作用。但是,當前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宣傳闡釋多是深奧的政治性話語,對于一些群眾而言,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說理層面,不太明白這一理論的內涵和目標,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和自己切身利益關涉不大的政治話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時代需要的產物。理論的宣傳闡釋歸根到底要落腳在回答人民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上。不讓人民群眾弄懂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話語的深意,就很難讓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真正發揮主人翁精神,樹立主人翁意識。為此,應該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活話語體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與日常生活的對接。面向群眾需要、立足群眾困惑,以人民群眾聽得懂的生活化語言講透講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方案,讓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嵌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社會生活實踐中,讓人民群眾在親身實踐中感知、領悟和深切認同這一理論,從而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以廣泛共識凝聚起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傳播的實踐合力。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的傳播工程,需要整體設計、協同推進、共同發力。總體來說,要求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為宣傳導向,以服務群眾為宣傳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以精準化、全覆蓋的傳播格局,做大做強宣傳矩陣,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具體來說,要求我們把宣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作為重點工作之一,通過走訪入戶、了解社情民意,努力在解決住房、醫療、教育、衛生等具體民生問題的過程中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傳播融入各種文化創建活動中,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轉化為廣大群眾的思想財富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專家學者要深入人民群眾生活中實地調研,把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闡釋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為人民群眾深入學習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彩的講座或通俗的教材;把握好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充分抓住受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狀況,綜合多種手段、創新表達方式,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格局,使人民群眾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理論因立足現實而有魅力,因回應現實而生發活力。從人民群眾實踐中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只有走入人民群眾心里,回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才能轉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這也是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