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一帶一路”提出以來特別是《“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實施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得到明顯推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文化產業“走出去”難題。對此,光明網邀請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蔡尚偉,對我國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項目、數字化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
光明網:我們應當怎樣促進數字化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又應當注意什么?
蔡尚偉: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演進,文化數字化走過了奠基起步、持續升級的過程,從工程層級發展成了國家戰略。2022年,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發布,數字文化產業是重點領域之一。這對于進一步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任何產業,第一屬性都是經濟屬性,都是要創造財富,通俗地說,是要“掙錢”,不管為國家,為企業,為個人,都是要“掙錢”,那就必須符合經濟規律,要有價值交換、價值變現。文化產業,也是一種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是帶有“用文化來掙錢”的產業,需要把文化資源變成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在此基礎上,文化資源變成文化資產、文化資本,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數字文化產業的前提是“數字化”,是把還不是數字形態的文化內容轉化成數字形態。比如把原始文物、紙質文獻、口傳文化、電影膠片、模擬電視等等,轉變成可無限復制、長期保存的數字內容。某些地區和機構的文化內容數字轉化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但是還有相當多的單位因為缺少經費、人力、技術及設備等,沒有充分開展有關工作,很多文化內容存在流失消亡的風險。這是特別值得重視的一點。我個人也基于這個認知,幾年前啟動了“百歲老人口述史”的工作,力圖用數字方式留存百年來最鮮活、生動的文化。文化內容如果已經在各個單位內部充分數字化,接下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聯網建庫”,讓數字形態的文化內容資源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網絡體系內,遵循價值規律,實現確權、估價、交易,從而得以價值變現、價值增值、產業發展。
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藝術館、學校、書院、媒體等文化單位在數字化之后形成了許多的內部數據庫,由于是自己投入、自建自用,就形成了眾多的數據孤島,使用效益和效率都很低。如果把這些數據連到一起,共享、流通、再生產,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能起到聚變效應。那就要求各單位在數字化的過程中,使用統一標準,包括技術標準、形態標準、標注標準等,以利于后續高效對接。在文化數據外向關聯,把眾多“小數據庫”聯網建成“文化大數據庫”的過程中,利益機制特別重要。應該避免簡單的行政化推進,用好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等手段,激發各方的內生動力。
在這中間版權保護和版權變現、交易是關鍵因素。而版權要真正產生經濟價值,還得看內容的文化價值、傳播價值、再生價值,還得有品質和品牌的基礎。所以在文化數字化、海量化以后,還必須加大IP化的工作,否則平庸化、天量化的文化內容可能變成拉低文化水準、淹沒文化精品的力量。
文化大數據庫建設好以后,怎么利用大庫生產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怎么創新文化形態,滿足人們在不斷迭代的“文化參照系”下不斷翻新的文化需求,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就變成一個長期的基本問題了。文化的場景化、故事化、情感化、全息化,是值得高度重視的一些方向。基于開放多元、文明互鑒的理念,在文化大數據的支持下,各個單位自身的文化資源廣泛地與外部資源交合,二次創作、三次創作……N次創作,為產品數量的激增提供了保證。而堅持“數實融合”,增加場景、故事、情感等因素帶來的全息化、沉浸式文化體驗,又能提升文化品質和綜合效果。在這些方面,有的單位已經有成功案例,而很多還只是一些理論上的推演,還需要加強技術研發、創意能力躍升和新商業模式構建。如果能真正把這條數字文化產業邏輯鏈打通,中國文化產業一定會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局面。
要從根本上促進數字文化產業長遠發展,就需要培養大量的、高質量的數字文化產業人才。鑒于數字文化產業的屬性,很難對應到傳統學科體系里的某一個學科,建議將其作為交叉學科予以重點培育,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層面加大建設力度,將數字文博、數字文旅、數字文字、數字文創等方向統籌推進。并且尤其要注意貫通理論與實踐,聯通高校與社會,融通文化與產業,培養真正適應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
光明網:在您看來,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打造文化產業品牌?或者說可以從哪些方面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呢?
蔡尚偉:文化產業在中國經過了二十余年的突飛猛進,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得到了極大的拓寬,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系統化方法論也已初步建立起來。當然,文化產業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在新的發展階段,用新發展理念,給予新的政策支持,那么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還可進一步激發出來。
首先是書院文化產業。中國已經進入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尤其需要活化、轉化中國固有的文化因素,因應當代人類生活、生產需求,直面社會發展問題,進行徹底的、系統的現代文明建設。而書院是源于中國、最有中國底蘊、最富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與教育平臺。博物館、美術館等,實際上都是西方的舶來品。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今天,書院文化理應得到高度重視。更何況書院被韓國申請為世界遺產后,中國更應受到啟發,重拾書院的價值,守正創新發展書院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幾千個書院。源自漢代文翁石室的錦江書院由四川大學及石室中學繼承,岳麓書院由湖南大學繼承,求是書院由浙江大學繼承。如今的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傳統書院和大量的新型書院事實上已經是綜合的文化甚至文創、文旅平臺,具有較強的文化產業屬性和發展潛力。只是不少傳統書院如嵩陽書院、平頂山紫云書院、永嘉書院、萬松書院等,還比較依賴門票收入。如果國家能夠明確新型書院標準,確立其全民研學載體、青少年勞動教育基地、國學教育基地、文化智庫與傳播平臺等功能定位,給予政策支持,書院文化產業定能得到較大發展。
國防主題文化產業也值得特別重視。這個時代尤其需要培育清新剛健的青年文化、國民文化,國防主題、軍事主題的文化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是清晰可見的。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黃浦軍事主題園、大金山國防園等相關文化產業載體都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
學習型、功能型游戲也應大力發展。數字游戲具有廣泛的愛好者社會基礎,行業盈利能力也特別突出。優化其功能,提升其輔助學習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助推游戲產業走好健康發展道路。國內功能游戲先后產出《榫卯》《家國夢》《普通話小鎮》《碳碳島》《繪真?妙筆千山》《我是航天員》《快樂視界星球》等代表產品。但在功能游戲用戶規模上,2022年,我國功能游戲用戶約為5500萬,與全國6.64億人的游戲用戶規模相比,當前中國功能游戲的用戶占有率較低,還應繼續發力。
此外,還有一些方向也值得社會進一步關注。比如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未來十幾年里,生態文化產業應該大有可為。史志文化產業也有一定發展空間。如此種種,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拓展。總之,文化產業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擁抱時代,擁抱未來,擁抱世界,就一定會再攀高峰、再創輝煌!(光明網記者鄭彥整理)
?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