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一帶一路”提出以來特別是《“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實施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得到明顯推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文化產業“走出去”難題。對此,光明網邀請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蔡尚偉,對我國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項目、數字化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
光明網: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正快速發展,并通過與“一帶一路”的融合產生國際影響。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人才不足等問題,那么您是怎樣看待這一現狀?
蔡尚偉:人的生存,本質上是精神性生存、文化性生存。在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世界發展趨勢下,文化產業的作用、地位不斷彰顯。近幾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與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和經濟形勢影響,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仍然十分強勁,并通過與“一帶一路”相關共建國家和地區加強文化產業合作,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并對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357億元,同比增長7.3%。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到 10.7%。在面臨嚴峻疫情挑戰的202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總體平穩,生產經營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資產總量、利潤總額、投資規模保持增長。而在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2020年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2021年,九大文化行業營業收入與 2020年相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43個行業種類中,41個行業營業收入比2020年增長,增長面達95.3%。
從兩年平均增速看,雖然面對比較復雜的形勢,但很多行業仍然實現了較好的增長。其中,新聞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內容創作生產4個行業增速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6.7%、13.8%、10.5%和9.7%;文化投資運營、文化裝備生產行業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8.4%、7.2%。這充分說明文化產業發展的韌性和潛力,值得在今后的國家經濟發展布局中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有關方面應該出臺更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能,發揮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和社會總體發展的賦能、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融合式發展、高質量發展。
另外,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行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0106億元,比上年增長6.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產業5.7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30.3%,占比首次突破30%,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文化新業態的發展壯大有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數字文化產業在數字經濟、數字中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中國可以進一步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與其他數字經濟部類的協同發展,壯大數字文化產業及整個文化產業體系的體量,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可以特別著意布局智能文創,加大力度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與文化產業各環節、各方面全面深度結合,瞄準世界前沿,擇機彎道超車,實現中國文化生產力、創造力的全面躍升。
人才因素是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也有對人才的巨大需求。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爆發式發展,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年輕人在同齡人中占比已經非常之高,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院校也為數不少。但是,中國文化產業的實際發展中,仍然暴露出明顯的人才緊缺問題。最緊缺的就是有文化、善創意、懂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大部分地區和企業也缺少國際化的高端領軍人才,管理人才。很多用人單位也反映,不少年輕人才身上還存在著動力不足、目標不清、創意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作品、產品的質量和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崗位教育等結合的全面、全程教育體系。可以從娃娃開始,培養其好奇心、想象力、表達力等。高等教育階段尤其要破除狹隘的“專業主義”,鼓勵學生厚基礎、寬口徑、敢創新、勤實踐,引導學生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勇敢地面對社會,面對未來,面對世界、面對挑戰,為文化產業準備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光明網:這幾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的融合狀況是怎樣的呢?
蔡尚偉:“一帶一路”已經走過十多年歷程。通過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旅游、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健康、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等領域項目的融合,中國文化產業擴充了發展資源,獲得了廣闊市場,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增長。
第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交流項目融合。中國啟動實施了“文化絲路”計劃。中國與文萊、柬埔寨、希臘、意大利、馬來西亞、俄羅斯及東盟等共同舉辦文化年,與共建國家互辦文物展、電影節、藝術節、圖書展、音樂節等活動及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實施“一帶一路”主題舞臺藝術作品創作推廣項目、“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和文化睦鄰工程,扎實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創建合作平臺,成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美術館聯盟等,成員單位達620家,國外成員單位就有401家。
圍繞“一帶一路”的大型展會成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敦煌文博會、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已經成為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推動絲路相關共建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絲路一家親”“健康愛心包”“魯班工坊”“幸福泉”“光明行”“愛心包裹”“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孔子課堂”等人文交流項目贏得廣泛贊譽。這些公益性的文化交流項目產生了直接的文化消費,也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要素的流通與對接,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二,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旅游項目融合。有14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中國簽署了旅游領域合作文件。中國在18個國家設立20家旅游辦事處,其中8家設在共建國家。中國很多地區舉辦了“一帶一路”旅游方面的會展活動。如寧夏連續舉辦多屆中阿旅行商大會和中美旅游高層對話、中國寧夏(沙坡頭)絲綢之路大漠黃河國際文化旅游節等。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各地積極打造世界級的旅游平臺、產業項目,文旅企業多次赴“一帶一路”沿線開展推廣、投資,成效顯著。例如,世界旅游聯盟與浙江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文件,世界旅游聯盟總部落戶杭州蕭山湘湖。西安打造了絲路文化主題樂園“絲路歡樂世界”。通過異域風情建筑、互動游樂設施、沉浸式文化元素等讓游客在樂游中感受絲路文化。
中國也積極與“一帶一路”相關共建國家合作文化旅游項目。越南的千年古鎮會安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中越聯袂打造了山水實景演出項目《會安記憶》。2019年,《會安記憶》成為文旅部公示的45個“一帶一路”文旅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之一。四川自貢彩燈也點亮了一帶一路,多家川企到吳哥窟開展旅游演藝項目。
文化為魂,旅游為體,文化產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旅游項目,得到了自然的關聯發展。
第三,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教育項目融合。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地方層面也面向共建國家設立了多種獎學金。中國院校在共建國家辦有313所孔子學院;“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余個共建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共建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連續7年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及相關活動;合作設立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很多地方也積極面向一帶一路國家辦學,比如成都就開設了東盟藝術學院。這些教育項目具有周期長、程度深、內容多的特征,文化產業在教材、教學視頻、研學等環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合。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合作了大量的道路、橋梁、建筑、通訊設施等基礎性、大體量、資金密集的項目。文化產業與之進行融合,搭車發展,是較好的一條路徑。一些項目也進行了有益的文化及文化產業融合的嘗試。比如,由中國中車生產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生產的標準以及整體形象都是按照符合印尼當地的環境條件和文化進行設計的。車身配有由印尼國寶級動物“科莫多龍”紋理抽象的紅色多邊形圖案,體現所在國文化元素,有利于促進深度、全面的合作。
中建一局承建了科威特大學城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建一局將“拓展幸福空間”作為項目文化融合的終極目標,為了建立多文化融合的大家庭,專門設立書香項目,建立了“書香角”,對中方和外籍員工開放,促進其能力提升,通過文化交流建設企業文化。書籍涵蓋建筑英語詞典、阿拉伯語、一級建造師教材、中外文化等多個領域。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直接拉動了文化消費,還對大型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做好了鋪墊。
第五,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醫療健康項目融合。在“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中,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進行了廣泛合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醫藥文化也推廣到了全球眾多地方。中國在澳大利亞、俄羅斯、德國、美國等地都建立了中醫中心。新冠疫情也讓中醫藥文化受到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特別關注。在這些背景下,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鮮明文化特色的康養文化產業與醫療項目實現了有機、多樣的融合,使得中國文化產業有了走入“一帶一路”尋常百姓家的清晰路徑。
此外,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裝備制造項目、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的融合都有了一些初步成果,為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光明網記者鄭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