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金融、消費、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俏:發展與高質量發展高度適配的科技金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加快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度適配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作為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因素,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不僅是增強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重中之重。當然,發展與高質量發展高度適配的科技金融,其本質和最終目標在于以最小化的金融中介成本將社會資本配置到驅動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節點產業和關鍵領域。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創新科技金融工具和服務,完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一是圍繞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戰略部署,明確科技金融重點支持的節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比如專精特新、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二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在科創資本中的占比,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三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估值體系,強化金融體系對科技創新價值發現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摘編自《光明日報》
【吳雋雅: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河海大學法學院吳雋雅表示,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為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提供法治保障,助推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果,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們從環境中獲得的幸福感越來越強。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需要依靠法治力量。面向新征程,我們首先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生態環境領域法典編纂和立法修法工作,構建科學嚴密、系統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健全重點領域生態法律法規,推動其他國家機關和地方健全完善配套法規和標準,保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落實落細,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堅強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實施。要加強統籌協調,嚴格執法司法,確保法律剛性和權威。健全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之間數據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對接程序、溝通協作方式等,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實施質量。積極發揮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監察監督、公眾監督、媒體監督的作用,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實施監督合力。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法治宣傳教育,提升社會公眾生態文明素養,提升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參與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的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培養多層次、全方位生態文明法治人才,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微: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向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王微表示,從2023年的相關數據看,我國消費呈現多方面特點:一是消費持續恢復、穩中向好,成為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服務消費需求快速釋放,引領消費市場加快復蘇。三是創新消費活力強勁,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四是收入水平穩步增長。五是國際旅游市場加快恢復,帶動我國市場回暖。但是當前,我國消費持續擴大的基礎依然不牢,存在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傳統產業及出口導向型產業面臨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和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的壓力,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相對滯后,與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難以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們著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著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特別是針對當前消費提質、擴容、創新、分化、轉型的新趨勢,重點引導和促進品質消費、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加快釋放消費新動能。要繼續突出投資的關鍵作用,重點圍繞高質量發展,謀劃實施重大項目,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要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和增強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從政策導向來看,擴大消費的相關政策應在保持消費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在促創新、提質量、調結構、穩信心等方面積極進取。同時加強與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瀚斌、陳詩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路徑】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瀚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陳詩一認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為更加精準識別區域生態要素、高質量保護自然環境、轉變發展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對地方而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路徑,還需要“大開腦洞”,突破原有經濟學視角下的操作模式,創新找出符合生態系統獨有特點的轉化路徑。第一,要進一步厘清區域范圍內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厘清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類型,有利于分析生態系統的復合價值。從調查監測到價值評價,從經營開發到保障機制,一方面要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視角對原有生態經營模式進行再歸納,另一方面要鼓勵各地識別之前忽視的、科技手段暫時無法明確的生態產品,形成更準確、全面的目錄清單。第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先后順序,要認識到,物質供給、文化服務等價值實現,均是在生態系統發展良好基礎上衍生的。第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尋找多元化應用場景。比如從江西、浙江、安徽、內蒙古等地的實踐案例來看,城市化地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很多是從當地歷史文化中尋找靈感。自然風光和文化底蘊帶來的美感,拓寬了生態產品的價值釋放路徑,是生態產品最有獲得感的體現。第四,以項目為載體評估資源開發后的收益權價值,有助于實現金融機構的擔保信貸,通過金融市場認證反映生態產品價值。當然,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不能僅僅停留在發掘存量,還需探索那些原來無法解釋的新經濟模式。對外部性價值進行更精確測量,使增量的價值發現模式成為生態產品獨有的價值體系,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值得深入改革的方向。
摘編自《解放日報》
【喬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喬榛指出,經濟發展包含質和量兩個方面,其目標是追求二者的有機統一。然而,經濟發展實際往往表現出質和量的不一致,實現量的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通常被選擇的首要目標。找到經濟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的轉變途徑,實現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的統一,是一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必須調整經濟結構,這就對科技創新提出更高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萍紕撔峦苿拥漠a業變革和結構調整,是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的最大動力,并通過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助推經濟可持續增長,為量的合理增長提供有利條件。除此之外,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關鍵在于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信心。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必須有創新主體的活力,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必須有投資和消費主體的信心。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需要制度層面的有力保障。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也是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的體制基礎。當然,使經濟發展的質和量達成統一、排除干擾,離不開有效的政策支持。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關鍵是制定并用好各種政策,其中既有經濟政策,也有非經濟政策。這就要求既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功能,首先用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又要用好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支持經濟回升向好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