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郁建興(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黃飚(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秘書長)
當前,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包括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其中,社會科學范式重構是建構中國自主學科體系的核心任務,概念、理論和方法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學術體系的主要內容,確立基于中國發展與治理的敘事邏輯和敘事方式是建構中國自主話語體系的關鍵工作。教材體系和人才體系,則為上述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性支撐。
數字時代為確立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提供了機會窗口
范式是科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和價值觀,也是學科體系構建的基礎。當前,中國正積極擁抱數字時代,成為數字技術革命的全球最大試驗場,并在一些領域取得重要的先發優勢。蓬勃興起的數字技術革命帶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重大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這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實現獨立性與自主性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窗口。換句話說,全面擁抱數字時代以重構社會科學研究范式,是建構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說,就是積極在傳統社會科學研究中吸納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等新興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實踐領域的需求引領重組學科組成結構和學科互動模式,通過方法層面的數字賦能促進交叉學科融合與創新,超越工業時代的學科體系,探尋數字時代的新學科生長點,進而在新領域、新議題、新場域中探索數字時代社會科學的新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和價值觀,建構基于中國發展與治理的數字時代學科結構、組織形態、類型學認知。這種新范式對于進入數字時代的學科體系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或將推動數字時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總體變革。
將中國發展與治理實踐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倫理原則等有效概念化、理論化
概念、理論和方法是學術體系的基本組成單位。建構中國自主的學術體系,應在根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基礎上,將中國發展與治理實踐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倫理原則、科學判斷、機制方法、工具手段等進行有效概念化、理論化,形成對中國發展與治理的完整性、體系性解釋。在此基礎上,通過有組織科研有效組織研究者瞄準緊迫議題開展科研攻關,探索新領域、新工具、新問題,并在重要議題上實現理論引領。這是中國自主學術體系確立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基礎,也是中國自主學術體系體現自主性的關鍵所在。進一步地,中國自主學術體系構建還需要在更廣意義的概念、理論與方法上實現跨越式創新,以更好地確立差異于基于西方歷史經驗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自主性。例如,通過打造跨學科范式碰撞平臺,推動差異性知識的交叉融合。通過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快速提高社會科學研究的組織性和吸引力。與此同時,積極鼓勵理論研究者詰問基于西方歷史經驗形成的既定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培育理論研究者自主開展概念、理論與方法創新的學術自覺,在充分實現中國發展與治理實踐理論化與概念化的基礎上,創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國家屬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論。
面向人類、面向未來,優化中國敘事,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包含于人類知識體系之中,并非“孤芳自賞”的自說自話。基于中國發展與治理實踐的本土話語需要在不同思想的交鋒碰撞中建構自主性。在新范式、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基礎上,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還需要與之匹配的話語體系以承載新敘事,以真正讓新知識成為學術體系中得以認可的內容。相應地,有序對話陣地的建構也是確立基于中國發展與治理實踐的社會科學自主性之前提。當前,有關中國發展與治理的話語面臨主體性和原創性缺乏問題。中國自主話語體系建構需要重點從兩方面努力。其一,面向全人類,優化中國敘事的表達,用他人聽得懂、聽得進、能思考、會記住的方式,敘述中國發展與治理的實踐,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知識。一方面,通過推動中文期刊國際化,更好推動基于本國語言的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另一方面,著力增強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出版能力、主導跨區域學術共同體建設,建立完善面向世界的理論陣地和學術陣地,同時,以平等包容的姿態,吸納借鑒基于他國經驗的社會科學知識創新,探討其中國適用性,及其與中國自主知識的充分關聯。其二,面向未來,結合數字時代的新發展,充分認識到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引領數字時代現代化新進路中的公共角色,積極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倡議和理論敘事,在敘述和引領中確立中國自主的話語體系。
依托中國案例、中國數據,完善教材體系
推動自主教材建設是實現學科自主、學術自主、話語自主的基礎性工作。當前,承載諸多社會科學知識的流行教材均基于西方案例與西方敘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該參照有組織科研的方式,體系化地推動教材建設,特別是以基于中國發展與治理的廣泛實踐和典型案例為素材來源,切實實現自主素材支撐的自主教材。由清華大學景躍進教授等主編的《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是中國自主教材的一個典型案例。該教材首章論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制”,充分突出黨的領導這一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核心特征。具體來說,完善中國自主的教材體系建設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做好案例庫、知識手冊和數據庫建設,通過挖掘中國發展與治理中的重大事件、典型案例,形成具有理論性、啟發性的案例庫和知識手冊,通過搜集整理中國發展與治理的各類數據,創建相關數據庫,鼓勵科研組織創設案例庫、數據庫品牌,在品牌競爭中挖掘更多的區域、地方性知識和數據,提升案例和數據質量,匯編各類案例集作為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基礎性素材,為中國自主教材體系建設提供優質、豐富的資源。例如,新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專業精品教材《社會組織管理》大量使用了中國社會組織管理的案例。另一方面,推動中國自主教材的數字化、虛擬化、多媒體化,適應并引領數字時代的教材建設創新。充分借力新興技術,通過虛擬現實、多智能體仿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工具,實現教材展現形態多元化,同時,鼓勵競爭與創新,通過教材內容與教材形態革新,助力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基于適應與引領的雙重需要,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體系
人才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礎要素。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以適應時代與引領時代的雙重標準,著力推動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以系統思維、系統方法,將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創新鏈、知識鏈相銜接,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通過重新配置存量人才資源、循環開發與培育新的人才資源,優化知識創新的人才結構和布局,推動面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人才體系適應性轉型。在橫向上重點發掘并集聚具有跨越學科邊界的范式想象力、概念理論創造力、話語敘事和建構能力的高峰人才,通過促成各類人才及其團隊的深度合作與交互,提升中國自主的知識創造,同時,在此過程中,推進學科、學術與話語建構的一致性、體系性;在縱向上著力優化人才培養鏈,通過一流專業和學科建設,激發本科生對中國自主知識創造的基礎性動力,鼓勵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加強以自主教材體系為依托的職業教育等,完善各階段、各層次人才供給體系,為面向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有組織科研,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