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消費投資相互促進、發揮民營經濟重要作用、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生成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泰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院長黃泰巖指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解決供求錯位、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的關鍵。這就要求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首先要發揮投資對經濟結構優化的關鍵作用,增加新的產業投資,特別是增加新領域新賽道的產業投資,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投資、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以及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其次要發揮擴大有效需求的協同作用,以超大規模市場為支撐強力推進。超大規模市場一方面能夠對投資形成巨大吸引力,有助于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另一方面則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本盤。同時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力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培育要素市場增加居民要素收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除阻礙形成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丹丹: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作用】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徐丹丹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營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民營經濟能夠顯著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迅速響應市場變化,在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和激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不斷激發社會成員創新創業的動力,在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推動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通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發展綠色低碳的消費市場,增加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培育增長新動力,加快培育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發揮重要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姜寧: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南京大學姜寧認為,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產業層面的技術創新在高科技“風口”領域體現在,風險投資與相應的技術團隊結合,形成落地于本地區的技術創新企業。高技術領域風險投資的效果、原產業發展狀況及技術需求、地方政府科技發展與技術進步的規劃及實施,合成構建了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現實版本。地方政府圍繞科技創新政策手段的合理運用,是構建富有生命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力量和制度保障。構建發達地區更具創新能力的科技體系,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發達地區在區域現代化建設中的必然選擇和應有貢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走在前列的沿海發達地區,需要以改革開放和銳意進取的姿態,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契合于國家戰略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能力和政府的規劃引領作用,探索合理有效的政府資金使用機制,既保持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有機聯系,又能夠保持具體創新活動的獨立性和先進性。
摘編自《新華日報》
【許勇:智能技術顯著加速新質生產力生成】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許勇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支撐。當前以智能技術加速新質生產力生成,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深,具有顯著的生成效應。一是可以通過推動生產流程優化降低人工的勞動強度,通過程序上的控制實現定制化生產,通過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產能預測和制造的可靠性,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加速流程再造。二是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行業組織將技術成熟度高、應用成本較低的智能技術逐步推廣到上下游產業鏈的中小企業中,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三是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實現“生產即刻消費、消費馬上生產”的目標,促進生產消費一體化,加速消費活動。四是可以通過智能產品提供多種休閑內容、幫助勞動者參與定制培訓,豐富精神生活。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