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鄧海建
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時期和未來中長期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
舟行萬里,御風而前。乘風破浪的航船,離不開三重支撐:篤定的方向感、穩健的路線圖、強勁的動力源。
“五年規劃”傳遞著篤定的方向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有效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正因為方向篤定、未雨綢繆,我們才能用汗水與成就不斷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五年規劃”擘畫著穩健的路線圖。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執行,標志著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起步。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性要求,此后,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的歷程,就是一部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不斷發展完善的歷程。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引之下,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就是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精繪出了路線圖。這些發展目標,是我們今后圍繞中心工作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指南。
“五年規劃”澎湃著不竭的動力源。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五年規劃”鮮明體現中國特色、中國模式、中國優勢。國家和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了一整套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此外,健全的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是確保黨中央關于“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的關鍵。各地方各部門摒棄教條主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集思廣益、一事一議,凝聚人心共識、匯集智慧力量。這種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本身就是統一全黨認識、形成社會共識的“聚力”過程。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匯集智慧成合力、干在實處見成效,在五年規劃上精耕細作,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我們必能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以高質量發展對沖變局之挑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貫徹落實五年規劃、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14億多人始終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鄧海建)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