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麗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總結,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從理論品質看,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著鮮明的人民性、傳承性、民族性和實踐性。
人民性
人民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質屬性。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創造者和受益者。
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黨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文化建設要體現人民屬性,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極端重要”深刻指出文化建設的意識形態屬性,強調新時代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戰略方針和重大意義,是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規律性認識。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和源泉。習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創造主體和力量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要注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要注重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心聲,“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堅持文化惠民。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能止步于理論,而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傳承性
傳承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唯物史觀,深刻把握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提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
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如何建構現代人的意義根基成為重大的時代難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方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今貫通,既包括古代中華文明,又包括現代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我們要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傳統與現代辯證統一的歷史視角,明確了現代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歷史之根,回應了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去”的終極追問,提升了現代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方法論創新。在定位上,從賡續中華文脈的高度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我們要把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七個著力”之一。在方法上,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在原則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第二個結合”明確了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有機結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結合”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催生又一次思想解放,鞏固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使我們黨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和自信達到新高度。
民族性
民族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顯著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文化身份認同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主體性構建的核心要素。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關系原理,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強化文化身份認同,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使命,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強化文化身份認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重要論述強調文化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肯定中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是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創新性把握。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歸屬的標志、安身立命的根基。從民族發展史的視角來看,中華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這為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鞏固和發展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和支撐,“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文化根脈”“精神命脈”“精神基因”等重要論斷,充分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源泉,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
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使命,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展開的文化現代化建設。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年來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而來,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之為中國的內在根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要以中華民族為主體。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內在源泉和根本依托。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提供引領時代的文化力量,形成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特性。
實踐性
實踐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品格。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總結,展示出強大的現實解釋力和實踐引領力。
回應新時代“文化之問”的理論結晶。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從國內看,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兩個大局”,凝聚民眾奮進新時代的精神力量成為迫切需要;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重要;面對多元化社會思潮和人民思想觀念的多樣變化,如何抵御滲透、凝聚共識成為時代難題。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文化格局深刻調整,尤其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方式越來越具迷惑性和針對性,形成了“中國威脅論”“中國霸權論”等錯誤言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話語權顯得日益迫切。面對問題和挑戰,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指導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根本遵循。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人民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昂揚。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文化思想規劃了路線圖和任務書,明確提出“七個著力”新要求、新使命、新任務。“七個著力”充分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質,有總有分,內外相系,上下貫通,是一個富有戰略性的系統結構。“七個著力”既有宏觀層面的整體指導,又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是引領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科學指南,必將帶來新時代文化建設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