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林(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途。作為有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全面提速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關鍵期,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從改革階段向新制度文明階段的轉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社會保障評論》雜志發表《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一文,對此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建言獻策。這篇重要文獻在回顧典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發展實踐的基礎上,深刻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創造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深入剖析了中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差距,系統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基本思路和關鍵著力點,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前瞻性地提出了何為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
制度是直接或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間接規制或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交往規則,而制度文明是在對制度進行實證研究基礎上做出的價值判斷。制度文明與社會形態緊密關聯,不同社會形態形塑出具有不同社會烙印的制度文明。作者首次系統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內涵,具體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時間層面上講,社會保障制度文明的形成是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社會保障制度由缺失、空白向成熟、定型階段的演進過程;二是從改造社會層面上講,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助力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飛躍;三是從進步狀態上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文明的創造是在既有制度建設和變革以及未來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由帶有他國社會保障影子轉向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的自主探索。
作者在文中對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之“新”作出了詳細論述。一是文明形態新。中國式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創造性地超越了西方式現代化的新文明形態,必然要求創造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二是邏輯起點新。由憲法、黨章的規定性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連貫性、持續性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成功實踐所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確定性,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有別于西方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三是制度特征新。除了遵循法治、政府主導、互助共濟、促進公平等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植根于中華本土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還具有人民性、目的性、本土性、先進性和可持續性。四是發展要求新。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原則、路徑和效果提出了創新性要求。五是使命擔當新。中國社會保障事業肩負著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責任與使命。六是價值取向新。相比于資本主義國家視社會保障為緩和階級矛盾、服務政黨競爭和維護利益集團的手段這一工具性價值取向,我國將發展社會保障視為國家發展目的。
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作者詳細梳理了世界社會保障史,發現無論是德國為緩和階級矛盾所創立的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美國為應對經濟社會危機所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英國為回應二戰后人民強烈訴求而健全的福利國家制度,抑或是蘇聯于建國后建立起的國家保險制度,均是不同國家在社會、經濟、政治及歷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對現代化發展需要所做出的多樣化回應,進而得出現代社會保障是現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這一結論。作者進一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同樣對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起著決定作用,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觀點展開系統論述。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確定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根本遵循;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性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的決定因素;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的發展提出基本要求。這一論述解讀了植根于中華本土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深層次邏輯,為中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給予了科學定位,加深了制度自信,明確了發展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保障。作為伴隨國家現代化進程而生的重要制度安排,社會保障是一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保障對國計民生的極端重要性。作者認為,作為當今世界社會保障發展速度最快、覆蓋人口規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幅度最大的國家,我國群眾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的份額在持續提高,清晰穩定的安全預期在逐漸形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逐步實現,日漸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實現社會文明飛躍提供持續的社會穩定機制,而不良的社會保障制度則可能滋生新的社會風險甚至難以為繼。為此,作者在文中多次強調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一定要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理性建制并與時俱進地優化制度安排。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良性關系在理論、實踐與制度創新的相互作用中推進。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需要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統一。既要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要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更要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作者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接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行動綱領、結合家庭保障等中華本土性元素、發揮全國“一盤棋”等制度優勢等,既是彰顯社會保障發展規律的理論觀念,又是歷經時間檢驗的成功實踐,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有力加持。實踐創新是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的前提和動力,制度創新是社會保障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的結晶,又成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制度保障,這深化了對社會保障理論、實踐與制度創新關系的規律性認識。
引領性地回答了如何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
作者結合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過程,對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做出其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總體適應但未能全面適應的評價,認為其距離創造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還有不小距離,這一差距集中表現為共同特征還未全面具備、中國特色尚未充分體現、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且再分配作用有限。對此,這篇文獻明確了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基本思路,并進一步提出關鍵著力點及其中的重要舉措和具體要求,為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具體而言,作者提出以下四點思路:一是準確定位,將社會保障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二是明確建制理念與發展目標,在理念上,以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為己任。在目標上,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三是基于尊重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客觀規律、尊重中國的具體國情的“兩個尊重”,全面優化制度安排,做到共同特征不可廢、中國特色要彰顯;四是將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與中華優良傳統相結合不動搖等“四個不動搖”,作為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條件。在上述思路指引下,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應在規劃社會保障制度并確?!耙粡埶{圖繪到底”、提升社會保障系統性和協同性以及優化關鍵性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等著力點上下足功夫。
這篇文獻基于對世界社會保障典型制度文明發展實踐的梳理,結合對中國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基本內涵、特征與建構思路的深刻闡釋,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指明由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走向創造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的發展方向,提出今后一段時期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為以更加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更具特色的中國方案拓展世界社會保障制度文明形態的內涵和外延提供了有益的理論背景和支撐。